• 唯一百姓论文网官方网站(其他网站均属假冒)。工作时间9:00-17:00,周末休息,QQ:1647439496。电话联系:15389037508(同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列表 > 痛感意象的功能透视与语言建构

痛感意象的功能透视与语言建构

摘 要:在认知的范 畴里,通感意象一般产生于由低级感官域的意象到高级感官域的意象的映射,亦即从可及性较 强的意象特征到可及性较弱的意象特征的映射;在美学的范畴里,通感意象作为一种新颖的隐 喻意象丰富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而在文学的范畴里,通感意象则具有诗学的功能,表现出叙事 的文学性。通过对通感意象语言类型的解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知通感意象的多面特性。

  关 键 词:通感意象;诗学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建构

  Abstract: Synaesthesia is a linguistic and also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e synaesthet ic images resulting from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experience of mingled sensation s embody the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f matters. Also, the study on synaestheticimages throws aesthetic and even poetic light on the language research. In the c ognitive domain, the synaesthetic image involves the mapping of image from a low er modality onto a higher one more frequently than its inverse, the mapping fromthe more accessible properties of the source image to the less accessible one o f the target image. In the aesthetic domain, the synaesthetic image, as a novel metaphorical image,provides much food for the subject's aesthetic experience. M eanwhile, in the literary domain, the image reveals its poetic function in narra tion.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s related to synaesthetic imag es may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synaesthesia from multi-perspectives.

  Key words:synaesthetic image; poetic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lin guistic construction
  
  在生活的经验中,人的眼、耳、鼻、舌、身诸种感官在特定的环境下往往是彼此相通的。这 一点可以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得以证实。人的各种感官虽然各司其职,对各自的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经内导神经传到大脑的皮质,进入能够引起兴奋的相应区域 。这种兴奋的“分化”使其他区域相对“抑制”,因而不同的区域刺激物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出现个体(individual)感觉域的表现。但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间不是彼此孤立的、相 互隔绝的,它们的边缘地带有许多“叠合区”,具有连接、协调、沟通的作用,在兴奋分化的 同时,产生兴奋泛化,引起心理感觉的挪移,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幻觉,甚至是错觉。正因为如 此,也就有了“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1]之说。在语言呈现的策略上,通感是用属于乙感官范畴的语义单位去组配属于 甲感官范畴的语义单位,或用乙感官域的心理表征去描写甲感官域的心理表征,通过语言的表 意功能将不同的官能感觉综合化,以创造新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这种艺术语言所唤起的 通感意象较之一般意象更具有诗学、审美与认知的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拟就通感意象的诗 学、审美和认知功能及其语言的建构作进一步的考察与探讨。
  
  一、 意象与通感意象
  
  意象是“语言借以映衬和匹配指称(referent)的融合了主体的主观感受的情感意味的心理表 征(representation)”[2]。具象性与情感性是意象的显著特征。意象来源于经验, 但它不同于来自经验的概念,它不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抽象,而是一种取象,它以具体表现 一般,它凝聚着主体的心境、情绪等因素,因而是一种象和意之间的融合,是一种象征。意象 成形的基础是人的心理想象,或者进一步说是文化心理想象。在文学作品中,意象是一种以语 言单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意象的运用折射出修辞主体的观物能力、独特的审美 心理结构以及独特的情感郁结方式。
  意象具有多种存现形态,其一就是通感意象。通感首先是建立在生理的联觉上,进而上升到 心理的联觉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建立在感觉的联觉上,建立在知觉的统觉(多维 感知)上,建立在表象的综合性的基础上,而具有生理和心理联觉表现基础的通感意象则是 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经验的筛选,渗透了特定的情感和意味。无论在文学艺 术创作的活动中,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中,通感意象是一种塑造意境的实现手法。可 见,通感意象是主体为了创造审美效果、表达心境,借用跨感官域之间的映射藉以言语呈现 策略而营造的意象,是一种交感意象。
  
  二、通感意象的功能:诗学、
  审美与认知
  
  感觉范畴中的联觉是初级的、简单的认识,带有普遍性,而修辞语言中呈现的通感意象则更 复杂、更高级,是一种艺术性创造,它集文学性、审美与认知于一体。言其文学性,是因为 它具有诗学功能,透视出叙事的文学性。言其审美,是发话主体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精湛的 语言技巧,营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意象,使不同感觉共同影响,相互渗透,从而产生丰富 的感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共通感[ZW(DY] 共通感是指“将个人感受事物时所享受的愉快、崇高传达给他人的必然性心理规律”。参 阅林同华:《美学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页。[ZW)]的观念、审美相似律和超时空的思维机制,接受 主体就能够发挥想象力,模拟创造(发话)主体的审美定式,去审视、关照和感受通感意象 ,品味其真意,从而为之动容、为之生情。同时,从认知的角度看,通感意象又映现了发话 主体认识客观现实、表达意念的思维方式。
  [1. 诗学功能
  诗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艺术,其研究的范畴已超越传统的诗歌领域,涉足到整个文学领域。 诗学语言的本质是语言的自指性,聚焦于自身的音响、词语、句法、修辞的审美意义。这样 ,在诗学的视野下考究文学语言的运用问题时,文学性就会凸显成为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根据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的定义,文学性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有关(自指性) ,指的是那些打破常规的变异的、反常的、前景化的表达方式。”[3]所谓的诗学功 能就是 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诗学观的一种发挥,是对诗学语言风格效用的一种认识。通感意象是变 异的、陌生化的意象,是意象范畴中的非典型意象,具有标记性特征,即感觉的移借、沟通 的表现特征,其诗学功能是构建前景效果。在语言结构上,通感意象能造成语言感受上的陌 生感、新奇感,使语言表现具有诗学价值,让人体验到通感意象语言的多感性,语言意境的 丰富性和完美性。如“青色的夜流荡在花荫如一张琴,香气是它飘散出的歌吟”(何其芳《祝福》)。视觉的“夜”、“一张琴”,动觉的“流荡”、嗅觉的“香气”和听觉的“歌 吟”融合在一起,致使意象在多个感觉域间移动,由此构筑出新颖独特、无理而妙的意境。 同样,下例所营造的诗学效果也跃然纸上。
  (1) Here will we sit and let the sounds of music
  Creep in our ears: soft stillness and the night
  Become the touches of sweet harmony.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Merchant of Venice)
  译文:我们就在这儿坐下来,让音乐的声音悄悄送进我们的耳边;柔和的静寂和夜色,是 最足以衬托出音乐的甜美的。(朱生豪,译)
  2. 审美功能
  通感意象的营造是审美的需要,它凝聚着取象的情状以及发话主体的“情”和“意”。它是 发话主体从“以眼观物”发展到“以心观物”的心理产物。通感意象的潜在张力就在于人的 感官体验的心理表征。发话主体对意义的传递不是靠语言线性组合律来实现,而是建构在对 语言超常规组配所营造的跨感官域意象的感悟上。换言之,通感意象是从新颖的角度[CD2]跨 感官域的视域[CD2]去把握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感受的相似性,来勾画、渲染取象的主要特 征,从而唤起包含情感意味的拟态意象。这种意象是情感意念的外化形式,是客观“象”(实 存“象”)的审美化。它可以超越其客观形质以寻求与情感的契合。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时,“立象”可以传达情意,那“象”与一般意象不同,其美的特质体现在把相异感觉域的 情感色彩赋予核心意象上,使核心意象被追加了本身不具有的特征,而新特征的追加意味着对 核心意象审美空间的扩大,由此便生成了像《荷马史诗》中那样绚丽多彩的通感意象:“Likeunto cicadas that in a forest sit upon a tree and pour forth their lily-like v oice”(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似的声音)。诗人把百合花的视觉意象 给了知了鸣叫声的听觉意象,同时又把“pour forth”(倾泻)的动觉赋予了听觉,使蝉鸣似 乎有了色泽,有了动感。
  发话主体借艺术语言营造的通感意象所遵循的理据(motivation)不是理性逻辑,而是情感 逻辑。情感逻辑是“以情感为内趋力,调动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推动心象思 维的过程,本质化与个性化的交融统一”[4]。因而通感意象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所创造的“陌生化现象”极富新意。如长于营造通感意象的唐代诗人李贺,在其笔下的“绿 ”就有寒绿、凝绿、颓绿、静绿;红,有笑红、冷红;雨,有红雨、香雨;风,有酸风;光,有冷 光等。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受话主体对通感意象的接受是一种意象性的审美活动。在艺术语言 的刺激下,受话主体在认知域中建构起审美意象,并对其进行意象性解读和关照,将其整合 、充实成一个完美意象,即心理学上的格式塔完形[ZW(DY] “格式塔”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艾伦菲尔斯在《论格式塔性质》(1890)一文中提 出,经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柯勒、考夫卡发展,于1912年正式创立格式塔心理学。格式 塔心理学认为知觉是对整体的感知。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的美学代表是阿恩海姆,他强调了 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并把主体所具有的完形能力纳入审美活动的研究中。[ZW)],再通过审美判断以把握通感意象底蕴 的情和意。这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活动,既要依赖于外部输入的信息(语言语 境),也要依赖于解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心理图式。
  在审美的过程中,由于想象与联想、共通感等心理功能的作用,通感意象开拓了受话人的情 感世界,使受话人可以感觉到通感意象的表情冲力。这两者是统一的[CD2]“表情”是在通感 意象的可感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因此,对通感意象的解读就是对发话主体的情感流露、价 值取向的重构。
  可见,通感意象一方面使发话主体“情趣意象化”,另一方面使受话主体“意象情趣化”,它 架构起审美主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审美的中介。例如:
  (2) Soft music like a perfume and sweet light
  Golden with audible odours exquisite
  Swathe me with cerements for eternity.
  译文:[HTK]柔软的音乐声飘逸着芳香幻化成甜美的光,
  金光闪闪让人听来品味出极精美的味道,
  包裹着我让我沉寂在永恒之中。
  诗人西蒙斯听了肖邦的乐曲,情感涌动,官能相通,创造了艺术语言特有的境地。乐曲优美 动听,诗人仿佛有了“soft”(触觉)、“perfume”(嗅觉)、“sweet”(味觉)、“light ”(视觉)、“golden”(视觉)、“odour”(味觉)、“swathe”(触觉)所包含的官能体验。 诗人内心的感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染,音乐之美也得到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由于读者呈象 能力的存在,承载着通感意象的艺术语言便能激活读者的知识草案(script)与情景模型( situational model)去体验诗人情感思维的运行过程。这就是通感意象的审美功能。
  3. 认知功能
  通感意象的呈现向我们揭示了主体认识事物的一个新视角。它是把属于乙感官域的意象特征 映射到甲感官域的意象上,使甲感官域的意象染上乙感官域的意象色彩。在认知的范畴里, 通感是隐喻的一种特殊表现。无论是从认知路径、认知原则还是从认知功能来看,通感的认 知性都可以从Lakoff 和Johnson[5]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中得到启发性阐释。但通 感 毕竟不是普通的隐喻,其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基点是感觉,即两 域均为感觉域,这种感觉域的表现意象自然不同于一般隐喻意象。例如,我们把温觉映射到 听觉,就会得到像“cool the sound of the brook”(让小溪的叮咚声冷凝下 来)这样想象突兀新颖的通感意象句。
  通感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特征相似性的心理联想,而不是简单的词义特征之间相似性的 联想。这种相似性究其实质就是从不同感觉域的意象中所体验到的心理美感的相似性。由于 这种心理基础的存在,在特定的语境、情感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以一种感觉域的意象特征去 映射另一种感觉域的意象特征的认知方式,人类凭借这种认知方式来发展、丰富和升华其对 主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心理美感的相似性为基础、情感为逻辑的感觉域之间的映射也透视出 通感智能(intelligence)(包括意象的形成和感受相似性联想的流利性)[6]。例如 韩愈《听颖师弹琴》对颖师所弹的琴声的描绘:
  (3)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
  这两句是把视觉映射到听觉。诗人写琴声的轻快、流畅,像无根的浮云、随风飘扬的柳絮。 轻快、流畅的声音是听觉感知的,而这种感知在此境中类似视觉感知的状态:像无根的浮云 ,飘扬的柳絮那样。于是,两种感觉域中的意象就相通了。
  在通感意象中,意象特征的映射方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感觉的移动方向主要表现为由较 低级向较高级、由简单向较复杂的映射。对此,Ullmann[7]从共时的角度进行研究, 并得到例证:他分析的2?000个通感例句中,有80%呈向上的等级分布(hierarchical distrib ut ion)。他将调查中的六种感官由低级、简单到高级、复杂依次排列为:触觉、温觉、味觉、 嗅觉、听觉、视觉。在通感意象的运作中,由触觉域向听觉域映射的现象最为普遍,其次是 由触觉域向视觉域的映射。这是因为视觉域的语词比听觉域的语词丰富得多。据心理学的统 计,正常人大脑贮藏的感觉信息,80%来自视觉,10%来自听觉。因此相对视觉域的心理表征 而言,听觉域的心理表征更多地诉诸于其他感官域特征的补充。此外,其他感官域中自下而 上的映射现象也不乏其例。
  (4) How does the room strike you(你对这个房间的印象如何/这个房间给你的印象如何)?
  (5) The mustard is hot enough to bite your tongue(这辣椒辣得咬舌头)。
  (6) The violin gave a sour sound(小提琴发出酸的(刺耳的)声音)。
  (7) She flashed a sweet smile(她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8) a.a loud shirt(花哨的衬衫); b. quiet colors(朴素的颜色)。
  (9) His voice was a censer that scattered strange perfume(他的嗓音好似香炉,散发着奇异的芳香)。
  上述例句中,感官域的体验特征均呈现出从低级感官形式到高级感官形式的映射。例(4)中的 “strike”是从触觉映射到视觉;例(5)中的“hot”是从温觉映射到味觉,而“bite”一词则 是从触觉映射到味觉;例(6)中的“sour”是从味觉映射到听觉;例(7)中的“sweet”则是从 味觉映射到视觉;例(8)中的“loud”与“quiet”是从听觉映射到视觉;例(9)中的感官的心 理体验特征是从嗅觉映射到听觉。  三、 通感意象的语言建构
  
  通感意象的语言呈现策略是,在情感逻辑的统摄下,突破语言规范,把隶属于不同感官域的 词语组配在一起,使语法产生变格,或用一感官域的感觉去描述另一感官域的感觉,跳越了 思维逻辑的常规性,使核心意象的语义兼容了相异感官域词语所特有的语义色彩或确切地称 之为情感色彩,从而造成一种独具效果的“陌生化”意象。
  在词语的层面上,任何一个词语都是伴随着其语义特征的存在而存在。尽管词语的语义特征 存在模糊的边界,但仍具有相对的范畴稳定性。那些意义相关联的词构成一定的语义范围, 即语义场(semantic field)。这样,表示感官体验的词语依据其语义的心理表征不同可以 归属为相应的感觉的语义场,例如视觉感知的色彩词就应属于视觉感的语义场。正常的语义 搭配发生在同一义位汇聚下的语义关联域[CD2]语义场中。具有相同义位的词以其语义特征 的相容性而能组合在一起,而不同义位的词往往存在着相斥性,这就是语言结构规约的结果, 也就是语词之间构成的逻辑制约和语法规则。然而在语言的现实应用中,常规的语义组合在 表达个体感受与体验时有时显得极为乏力,词作为选择的对象一下子陷入贫困之中,于是一 种“陌生化”的语义组配形式就成为必要,这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在这样 的修辞活动中,主体鲜活的感受得到升华,人们也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语言视野,语言本身也 因此而意味隽永。通感意象生成的语言形式就是有意打破语言的线性组合规律,把不同感觉 语义场的语词组配在一起,造成语义结合上的“错位”,即语义特征的不相容性。从这一点 上看,语义组合的“错位”是通感意象构成的灵魂。产生意义“错位”的词语类型可以分述 如下。
  1. 名词型
  多数名词可以独立唤起意象,构成名词性自足显像词。在相异感官域的超常规语义组合中, 一个名词性自足显像词能把属于自身语义场的感觉特征映射到核心意象上,从而生成通感意 象。例如:
  (10) The music breathing from her [ZZ(Z]face[ZZ)].
  面庞的美丽本是一种视觉感知,是视觉意象的心理表征,它却产生了一种音乐美妙的听觉感 受,这种听觉体验在特殊的情境下映射到了视觉域的心理表征上,由此生成的陌生化意象语 句写尽了“她”那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
  (11) Jean's really quite a [ZZ(Z]dish[ZZ)], isn't she?
  美貌女子的视觉形象本诉诸视觉,却以佳肴类比,顿有嗅觉和味觉的美感,视觉通达了嗅觉 和味觉。在通感意象的营造中,名词“dish”触发的嗅觉和味觉的语义特征赋予了视觉域的 感知上,从而在言语的呈现上就有了“秀色可餐”的通感语句。
  2. 动词型
  运用与核心词语分属不同感觉语义场的动词,造成语义特征的映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陌生 化意象即通感意象。例如:
  (12) The same bright face I tasted in my sleep,
  Smiling in the clear well. My heart did leap
  Through the cool depth...
  (13) His name stinks.
  例(12)描写情人那张动人的脸,作者不是藉以视觉行为来表现,而是用味觉域的动词“tasted ”(品尝),以味觉代替视觉,生成的意象别具一格,感情色彩显得更浓、更重,也更渗透着亲切 感。例(13)运用了动词谓语“stinks”(发臭),使主语“name”(名声)似乎有了嗅觉域的行 为意象特征。这是感官域中的感觉特征从嗅觉映射到听觉的语言呈现。
  3. 形容词型
  形容词的运用基本涉及两种构造功能:一是充当定语,二是充当表语,两大功能依据形容词 的语义分野或是描述对象的性质,或是表述对象的状态。在营造通感意象的语词范畴中,形 容词是一个很活跃的词族。形容词型通感意象的成因是形容词超越其自身的感觉语义场与相 异感觉语义场的词语配置在一起,造成语义结合上的“错位”,这样,形容词就把属于自身 语义场的感觉色彩赋予核心词语,使其词义具有了某种超常属性。例如:
  (14) She always flashed that sweet smile, even when encounterin g difficulties.
  (15) Her sweet voice made me relaxed at the very moment.
  (16) Her name is fragrant with good deeds.
  例(14)、(15)中的修饰成分味觉“sweet”(甜蜜)分别转向视觉和听觉,使“smile” (微笑)和“voice”(声音)都有了甜蜜的特征,使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分别染上了味觉 域表现的特征。例(16)以嗅觉“fragrant”(芳香的)修饰“name”,激活了嗅觉 域的表现,使“名声”似乎有了芳香的特征。
  4. 副词型
  在语义关系的构造中介入了来自不同感觉域的副词的语义特征,由此生成的通感意象也能产 生奇特的意境美。例如:
  (17) It is a bitterly cold night.
  天气的冷热程度本应诉诸感觉域的副词来修饰,这里却用了味觉域的副词“bitterly”,于 是寒冷似乎有了苦涩,一种奇冷的感觉也随之而生。又如E.Spencer的名句“Sweet Thames !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Prothalamium)句中“Run softly”的 语义超常规共现使人感到流水潺[FK(W][TPpz1,+3.4mm。3.5mm,Z][FK)] ,轻柔可触,视觉意象中顿生触觉的感受。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通感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开拓了语言美学领域的新境,是语言美 学领域的一朵奇葩。通感意象的语言营构形态可以超越语词范畴的单一类型或多级类型共现 的界阈,达到较高层面的语言范畴,如句与段。文中例(3)便是一例,再引英文一例以窥 一斑。
  (18) Then again there was a burst of sound, and a burst of brilliant light, themoon had exploded on the water, and was flying asunder in flakes of white and d angerous fire. Rapidly, like white birds, the fires all broken rose across the p ond, fleeing in clamorous confusion, battling with the flock of dark waves thatwere forcing their war in. The furthest waves of light, fleeing out, seemed to b e clamouring against the shore for escape, the waves of darkness came in heavily , running under towards the centre. (D.H.Lawrance, Women in love)
  译文:[HTK]突然,又传来一阵响声,接着是一道耀眼的光亮。月亮在池面上炸开了,白炽、凶 险的光 焰如碎片一样四处飞溅。完全破碎了的月光像白色的小鸟迅即在池内扩展开来,沸沸扬扬地 四下乱窜,与强压过来的层层黑浪搏斗着。逃窜到最远处的粼粼波光喧嚣着,似乎在和池堤喋 喋不休地进行争吵,企图逃到岸上去。黑暗的浊波汹涌地压过来,朝着池中翻腾。(李建, 等译)
  例(18)是用一种感觉去描写另一种感觉。在对月亮的描写中,作者创造出由视觉向听觉、 触觉挪移的通感意象:月亮的视觉形象得到诸如“炸开”、“喧嚣”、“争吵 ”等听觉形象 和“沉重”(heavily)触觉形象的渲染。这例通感意象的语言表现形态使人读之联想奇妙,产 生一种视之有象、闻之有声、触之有物的复合性心灵感受。
  
  四、 结语
  
  通感意象的客观存在有着自身本质性的基础。在揭示通感本质的过程中,其内涵的丰富性获 得了不断的扩展与延伸。事实上,我们已看到,在美学的范畴里,通感蕴涵着主体对取象的 审美体验,即通感的审美功能,在认知的范畴里,通感揭示了主体对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 一种跨感官域的认知方式,而在文学的范畴里,通感意象则具有诗学的功能,表现出叙事的 文学性。无论从何种角度来透视通感的内在属性,通感的表现形态是离不开语言的,借助其 语言的构建模式,我们能更深入地洞察艺术语言所要表达的感觉的经验。这种经验是感觉在 不同感官域中泛化的表征过程。我们也由此能更完整地认识感官联袂所营造的意象的多面特 性。
  
  参考文献:
  [1]钱钟书. 七缀集[M]. 北京:三联书店, 2002:64.
  [2]邱文生. 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2004,28(3):135.
  [3]王东风. 从诗学的角度看被动语态变译的功能亏损[CD2]《简•爱》中 的一个案例分析[J]. 外国语, 2007(4):50.
  [4]骆小所. 浅谈艺术语言和情感逻辑的关系[J]. 修辞学习, 2001(1): 31.
  [5]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 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36.
  [7]Ullmann S. Language and style[M]. Oxford: Basil Blackwe ll, 1964.

期刊巡展

合作流程 | 定制论文 | 论文发表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隐私保护
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联系电话:029-84193340, E-mail:baixinglunwen@163.com
Copyright © 2005 - 2022 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职称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价格,职称论文发表价格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1549号-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