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百姓论文网官方网站(其他网站均属假冒)。工作时间9:00-17:00,周末休息,QQ:1647439496。电话联系:15389037508(同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列表 > 论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

论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基础教育也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经济社会现状和趋势,科学制定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谋划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指针,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发展追求,构筑新的发展优势,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重视统筹兼顾,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重视统筹兼顾,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突出重点,同时,要兼顾“木桶理论”,防止出现“短板效应”,要在继续抓好义务教育这个重点的同时,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并处理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1. 继续抓好义务教育

  我国已经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取得了世人称道的历史性成绩。然而,义务教育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的普及基础还比较脆弱,巩固提高的压力仍然很大,有大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合格要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实现教育公平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尚未确立,省级政府统筹职责不落实,县级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流动日趋复杂,学校布局规划难度加大,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保障压力未减,城镇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而不少农村学校却门庭冷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继续把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在2010 年全国所有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全国义务教育的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用城乡统一的办学标准和整体提升的建设标准,来衡量所有义务教育的学校,把义务教育的学校建设成最坚固、最适用的公共设施。

  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还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全纳教育的理念,将残疾儿童青少年的教育规划好、实施好。对特殊教育要实行财政全覆盖,让特殊儿童成为最受呵护的群体。

  2. 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步伐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中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8 年,全国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人数由本世纪初的1 201万增加到2 500多万。但是,高中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偏低,不足高中实际经费的50 %;高中生学业负担重,贫困生缺乏资助体系;示范性高中建设偏重硬件,示范功能发挥欠缺。面向未来,高中教育亟待科学发展。

  第一,把普通高中教育放在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认真研究和科学规划,要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在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趋势加速,对不同地域的高中教育需求产生了影响。所以,未来若干年要科学预测高中的发展规模,加强特色,提升质量,讲究效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并顾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未来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地区,要积极实验新课程,创造新经验,寻求新提升。

  第二,继续探索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改革和办学模式的创新,确定新时期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大政府对普通高中发展的支持。各地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加大财政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力度,对高中教育阶段坚持教育多元发展,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办学体制,调动各方面支持高中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只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群众教育需求的事情,都要鼓励探索、鼓励试验、鼓励创新。在发展公办高中的同时,让民办高中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发挥示范性高中在素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示范性高中要进行办学理念的示范,管理经验的引领,教师队伍的带动,教学设施的共享。示范性高中应是当地各个高中共有的资源。示范性高中要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要在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第四,鼓励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会有正常波动,不必人为划定固定的比例。在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加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要借鉴国外经验,鼓励高中教育办出特色。同时,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合作为主要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3. 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发展学前教育是新时期提升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学前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问题,应该更加开放,要研究新特点,寻求新突破。一方面,要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适当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提升对公办学前教育的资助标准;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调动多方积极性、多种形式办园,以多样性应对复杂性,创造性地推动学前教育工作。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普九”后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学前教育发展的新体制,加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规范和引导民办幼儿园发展。

  城市要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和收费行为,鼓励积极开展早期教育、智力开发、超常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农村要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学前教育,研究制定基本的办园资格和准入要求。农村小学的学前班吸纳了农村一半以上的学前儿童,但不能搞成小学式的教育,要以游戏、歌舞、手工等为主,让孩子们健康、幸福地成长。长远来看,彻底改变学前教育薄弱状况要靠学前教育立法,以明确政府责任,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

  二、重视教育公平,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公平是一个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主化逐渐扩大和深入的过程,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平衡和缓和社会矛盾,融洽各种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后,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特别是教育公平的愿望更加迫切。在不同的阶段,教育公平的问题和重心各不相同。当前,基础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公共事业,连接着千家万户,惠及亿万群众,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致力于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客观要求,是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改革成果的根本保障,是促进教育公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应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很不均衡。为了快出人才,各地曾经集中有限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并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源投向重点学校,偏重培养尖子生,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使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很不均衡,这种做法在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资源十分匮乏的时期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种发展模式应该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在义务教育实现普及之后,保障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保证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结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其要点一是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分担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二是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明确责任主体,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尤其要统筹城乡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扶持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真正实现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

  学校的大门是向每个人敞开的,教育不能只关注精英、面向少数,而应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尤其要把教育资源向基层和弱势群体倾斜,用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困难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全体学生学有所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采用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兼用其他有效方式,解决其就学问题,让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面向未来,在更加关注公平、更加关注民生的大环境下,必须更加重视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特别是区域内学校之间差别过大的问题。从全局来看,要坚持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把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作为推进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从局部来看,要把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工作重点。同时也要看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一个螺旋上升和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义务教育学校不能削峰填谷,所有学校都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千篇一律,应当允许学校办出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只重硬件,应当突出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

  自2005 年以来,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如有的地方加大教育投入,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建设;有的地方将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化,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等,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三、重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各地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德育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对考试评价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教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体育艺术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更受重视。但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在教育实践中,功利主义价值观还比较盛行,还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和体制性障碍,使得素质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已经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仅靠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行,需要进行综合改革。但教育部门应该有所作为,也可以有所作为。基础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将素质教育要求写入了法律,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而上升为人民的普遍意愿和国家意志。今后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素质教育推进的力度,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寻求突破。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新阶段,要进一步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制度,满足学业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与指导制度,激励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增强的教研制度,并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的要求。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兴趣,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对此,义务教育阶段要率先减负,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个体差异;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不能靠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损害学生身体健康,违背科学发展观来谋求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不断提高质量,基础教育要让年轻一代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人人“有学上”和“上得起学”之后,“上好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期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此,我们应切实做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工作,立足学校,走进课堂,安下心来办学,潜下心来育人。教育行政干部要进课堂,掌握教学实际,体察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要求,提供保障支持。教研部门要进课堂,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与教师一起备课,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广大中小学校长更要进课堂,加强教师教学管理,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重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应该说,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总体素质是好的。他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扎实工作,默默奉献,为共和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师德修养和奉献意识较差。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截至2008 年,全国小学和初中仍有约24 万名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同时还有37 万多名代课教师。由于同一地区县镇与农村学校的收入待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城镇富余教师难以分流到农村学校去,并造成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加剧。今后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 重视选拔和聘用,吸引优秀青年担任教师

  扩大免费师范生试点范围,逐步做到读师范不交钱,或师范生毕业从事教师工作后由政府偿还贷款。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管理,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选拔、聘用的职责,认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把职业道德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入口关”。

  2.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全面素质

  教师要通过校本教研、脱产进修、攻读学位、争做名师等多种方式获得专业发展。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把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资格证书不能一劳永逸,应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不断提升。

  3. 调整编制额度,统一城、镇、乡编制标准

  在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应统一城、镇、乡各不相同的教师编制标准。考虑课程改革的需要、小班化教学的诉求以及学生人数减少的现实,在统一编制时要就高不就低。鼓励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同区域学校之间配置的大致均衡。

  4. 提高工资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我国中小学教师基数大,国家在逐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将《义务教育法》所做出的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落到实处,特别要保证班主任津贴的增长。今后,还要尽快解决幼儿教师和高中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重视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基础教育规范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段时期以来,在学校管理中存在政府缺位、错位或越位现象,学校管理中各方责权不明,缺少章法,程序不清,效率低下,或者有章不循,我行我素。有的学校置国家课程计划于不顾,随意增减教学科目或课时;有的学校挤占学生休息时间搞集体补课;有的学校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公开排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等等。这些都违反了教育规律,亟待通过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加以解决。

  1. 加强招生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建立健全和自觉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规范招生管理,不用考试方式录取新生。义务教育学校要自觉遵守让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敞开大门接受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不能采取考试、考核、测试方式选拔学生。高中招生要公平、透明、择优,提倡考查学生的平时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收择校生也要有序进行,逐步走向规范。

  2. 加强收费管理

  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和“管理以县为主、财政分级负担”机制逐步确立,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城市实行免杂费之后,按照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要求,借读费、择校费、办班收入等作为学校多渠道办学经费来源的收费项目同时取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法增加财政投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在政府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前提下,学校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组织,不应向学生和家长收取开展份内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费用,高中的收费也要透明、规范、有序。

  3. 加强教学管理

  在校内要均衡配置资源,不以任何名义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创设学生友好型学校。规范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代表国家意志,学校应自觉遵守,并保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

  加强学校管理,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规范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规范管理应是科学的管理,规范必须服从于科学性,服务于科学性。不科学的规范,只会是束缚学校发展的羁绊。二是规范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管理首先得“管”,规范管理具有硬性,人人必须执行;管理还必须要“理”,体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用感人的精神激励,深厚的情感关怀,创设和谐氛围,让教师觉得愉悦,让学生感到温馨。这样,规范才会内化为师生自觉行动。三是规范管理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出发点是提高质量,落脚点是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今天学校的规范管理是为了明天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是规范管理与因地制宜的关系。规范管理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用某种模式生搬硬套,不能依一个标准齐头并进,要通过规范管理,创设良好

  教育生态,鼓励学校管理创出特色。总之,基础教育要在办学中贯彻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六、重视安全教育,保障基础教育安全发展

  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实现基础教育的安全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同时,学校安全教育涉及科学知识传授、生命保护意识和文明行为养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1. 学生安全,至关重要

  世上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何谈发展,何谈幸福。我国有211 亿中小学生和2 200万幼儿,保护他们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近年来,全国各地坚持“积极预防,科学预防”的工作方针,在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和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教育系统建立起了安全预警机制、定期安全检查机制、信息报送机制、事故统计分析工作机制和重大事故调查与处理工作机制,并狠抓落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安全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国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率和学生伤亡率都逐年下降。但是,安全工作松懈不得,须警钟长鸣。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是一个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教师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

  2. 安全教育,有用有效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大多能高度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必修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专门课程、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在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时,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有序疏散,没有因为拥挤踩踏而发生更大的伤亡。这表明,安全教育有用有效;平时多一次安全学习,危难时刻就多一份生的希望。所以,必须教育广大师生更加自觉地参加安全演练,掌握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要把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制订目标管理细则,强化内部管理,堵塞安全漏洞,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完善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预案,落实预防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学校要努力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游泳安全教育、灾害防御教育、应急避险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要把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课时保证,要定期开展自救自护的实际演练,使师生员工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健康保健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维护学校安全健康成为师生自觉行动。特别要结合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要在开学初、寒暑假和重大节假日前专门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 保护生命,多方协作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学生安全,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功能,进一步明确公安、交通、教育、地震、气象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共同为中小学生撑起安全的天空。教育部门和学校担负着保护学生安全的直接责任,必须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实行严格的校长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需要深刻认识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强安全管理和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做深、做细、做实。

  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促进基础教育生态发展人类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文明,才能使人类自身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基础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理应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 开展对全体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校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着眼于人的素质发展,强调人的行为自觉和自律,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处共荣。可以在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中渗透构建生态文明的意识,加强环境教育;鼓励开设环境保护主题的学校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开展环境教育或参与环保行动,较早地播下生态伦理的种子,让学生初步形成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口意识、法律意识。中小学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不止于课堂上的生态知识教育,更重在对学生生态行为的引导。所以,生态文明教育要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

  2. 构建良好平衡的教育生态氛围

  积极探索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区以及学校内部治理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政府、学校、社区的责、权、利。不断完善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学校初步建立起科学、民主的管理体系。努力调动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人文环境建设,加大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良好育人环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诚实守信、团结 向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 改革开放30 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2 、275.

  [2]徐辉,等. 解放思想更新思路加快教育发展[J ] . 教育研究,2008 , (5) .

  [3]蔡明. 生态课堂从关怀生命出发[ N ] . 中国教育报,20092122.

投稿方式:
电话:029-85236482   15389037508    13759906902
咨询QQ:1281376279
网址: http://www.xinqilunwen.com/
电子投稿:xinqilunwen@163.com 注明“所投期刊”

期刊巡展

合作流程 | 定制论文 | 论文发表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隐私保护
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联系电话:029-84193340, E-mail:baixinglunwen@163.com
Copyright © 2005 - 2022 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职称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价格,职称论文发表价格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1549号-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