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关系研究及干预策略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关系研究及干预策略
施燕玉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心理弹性干预对缓解职业倦怠的效果。方法:选取120名精神科护士,使用自评量表评估其职业倦怠和心理弹性水平,并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理弹性干预。干预前后分别测量职业倦怠和心理弹性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护士的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得分显著降低,个人成就感得分和心理弹性得分显著提高(p<0.001)。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负相关(β=-0.62,p<0.001)。结论:心理弹性干预显著缓解了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增强了其心理抗压能力,建议医疗机构加强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干预。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心理弹性;干预策略;情感枯竭
精神科护士长期面临高强度的情感劳动和工作压力,这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影响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职业倦怠表现为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严重时可能导致离职率上升。心理弹性是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1],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心理弹性干预对缓解职业倦怠的效果。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某市两家医院的精神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满一年以上,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护士;排除标准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其他影响心理健康的疾病的护士;正在接受其他心理干预或治疗的护士。最终纳入研究的样本为120名精神科护士,其中男性30名,女性90名,年龄范围为23至45岁,平均年龄为32岁。研究对象的工作年限从1年到20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为7年。研究样本的基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学历、婚姻状况及是否有子女等因素,这些因素将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中作为控制变量进行考虑。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评估的方式收集数据。首先,研究者通过面向所有研究对象发放匿名问卷,确保调查对象的隐私得到充分保护。在职业倦怠测量方面,使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该量表能够全面评估护士的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的情况。心理弹性的评估则使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该量表包括25个项目,能够有效衡量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适应能力与恢复能力。
干预策略包括为研究对象提供为期3个月的心理弹性提升训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技巧、压力管理方法、情绪调节训练等。此外,还会通过每周的心理健康小组讨论,促进护士们相互分享应对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经验。干预期间,所有参与者均需按时参加每周的课程和讨论,并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问卷填写和心理弹性测试,以评估干预效果。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职业倦怠程度和心理弹性水平。职业倦怠的评估指标由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提供,涵盖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情感枯竭反映护士在工作中情感的透支程度;去人格化则衡量护士对患者的冷漠态度;个人成就感则反映护士在工作中感受到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则通过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来评估,主要测量护士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困境时的适应与恢复能力。此外,干预前后职业倦怠和心理弹性变化情况也是重要的观察指标,研究者将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并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所有数据将通过量化得分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后续的统计分析提供基础。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变量采用均值±标准差描述,组间差异通过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分析组间差异。职业倦怠和心理弹性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干预效果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以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所有统计检验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数据经过严格质量控制。
2结果
2.1职业倦怠水平变化
研究发现,干预前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尤其在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方面得分较高。干预后1个月及3个月时,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下降。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和干预后3个月的职业倦怠得分见表1。
表1职业倦怠水平变化
维度 干预前(M±SD) 干预后1个月(M±SD) 干预后3个月(M±SD) F值 p值
情感枯竭 29.6±6.3 22.1±5.4 20.3±5.1 43.21 <0.001
去人格化 18.4±4.2 13.2±3.7 11.5±3.2 36.52 <0.001
个人成就感 36.7±7.1 42.3±6.2 44.1±5.9 29.67 <0.001
2.2心理弹性水平变化
心理弹性水平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干预前,护士的心理弹性得分较低,尤其在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方面得分较低。干预后,护士的心理弹性显著提高,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的得分均有显著上升。具体数据见表1。
表2心理弹性水平变化
维度 干预前(M±SD) 干预后1个月(M±SD) 干预后3个月(M±SD) F值 p值
情绪调节 18.5±4.3 25.3±5.2 28.1±4.7 41.83 <0.001
应对能力 22.1±5.1 29.4±5.7 32.0±5.2 45.21 <0.001
恢复能力 24.3±6.1 31.0±5.8 33.8±5.5 38.97 <0.001
2.3干预效果分析
干预后,护士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降低,同时心理弹性得分显著上升,说明心理弹性干预对减轻职业倦怠具有显著效果。在对干预效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发现心理弹性显著预测职业倦怠的变化(β=-0.62,p<0.001),提示提高心理弹性有助于减缓职业倦怠的发生。
表3干预前后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得分相关性分析
变量 β值 p值
心理弹性 -0.62 <0.001
情感枯竭 0.71 <0.001
去人格化 0.59 <0.001
个人成就感 -0.54 <0.001
3讨论
3.1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特别是在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方面,这与相关文献中的研究结果一致[2]。长期高压的工作环境和情感劳动是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护士在处理精神病患者时面临较大的情绪和心理负担,长期下来容易产生情感枯竭和职业认同感的下降。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心理弹性在缓解职业倦怠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心理弹性干预,护士的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显著减少,个人成就感显著提升,这表明提高护士的心理弹性能够有效帮助其应对高压工作环境,减轻职业倦怠感。
3.2干预效果与临床应用
心理弹性干预在本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干预后护士的心理弹性得分提升,职业倦怠水平下降,尤其是在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方面的提高最为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心理弹性训练不仅能帮助护士更好地适应工作压力,还能增强其情绪调节和恢复能力[3]。干预措施的可操作性较强,护士通过简短的培训便能掌握基本的应对技巧和情绪调节方法,且效果在3个月后持续存在。基于这一发现,医院和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心理健康干预,定期开展心理弹性培训,以提升护士的心理抗压能力,并减少职业倦怠。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且仅限于特定地区的护士,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并进行长期追踪。此外,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在不同护理环境中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未来可以根据不同群体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结束语
本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干预能够显著缓解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尤其在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方面的改善效果明显。提高心理弹性帮助护士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提升心理抗压能力。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医疗机构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弹性培训,进一步提升护士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栾悦,任凯,王婷婷,等.自助式正念减压训练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弹性及职业倦怠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23,39(17):2332-2336+2344.
[2]甘泉,王孟贤,付琳,等.正念减压干预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感与心理弹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9):2969-2973.
[3]李静.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D].山东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