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石窟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以莫高窟第285窟为例
新媒体背景下石窟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以莫高窟第285窟为例
刘芸沛
文摘:本研究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石窟数字媒体视觉文化的传播,以莫高窟第285窟为例,分析了当前数字化传播的实践基础、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发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丰富了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但技术更新的快速性、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受众多样性及数字鸿沟等问题仍是挑战。本文建议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技术应用与平台拓展、提升受众参与度等策略,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播与保护。
关键词
新媒体;石窟数字化;视觉文化传播;莫高窟;受众参与度;虚拟现实
引言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莫高窟第285窟的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项目,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公众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开启了文化遗产传播的新篇章。
一、石窟数字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基础
1.新媒体背景下的视觉文化传播特点
在新媒体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展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改变了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方式,也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以莫高窟第285窟为例,本文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石窟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实践基础及其优化策略[1]。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互动性强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增强了信息的互动性。观众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一方,而是可以直接参与到文化内容的创造、分享与评论中去。对于石窟数字媒体视觉文化的传播而言,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可访问性提升:数字化技术使得遥远或不易到达的文化遗产,如莫高窟第285窟,得以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球公众开放。这不仅拓宽了文化传播的受众范围,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多媒体化呈现: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或图像,而是能够利用视频、音频、虚拟现实(VR)等多种形式,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在石窟数字视觉文化传播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加生动地复现文化遗产的历史情景,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
个性化定制:新媒体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历史行为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这使得每位观众都能在庞大的信息流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针对石窟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而言,这有助于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增加内容的吸引力。
2. 莫高窟第285窟的数字化发展概况
在“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指导下,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标志着莫高窟第285窟数字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项目的启动,旨在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加强对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同时提升公众对敦煌文化的认知和体验[2]。
项目以1:1毫米级的高精度还原第285窟,采用了先进的VR技术,重现了窟中的壁画、塑像等文化元素,实现了从物理到数字的高度仿真转换。这种高精度的数字化不仅确保了文化细节的完整传承,也使得远程访问和互动成为可能。
"寻境敦煌"项目的显著特点在于其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用户可以通过VR技术,实现360度的自由探索,享受无限制、零距离的洞窟内部了解。此外项目还通过专业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加了教育和娱乐的双重价值。
第285窟的数字化项目不仅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降低了物理访问对文化遗产的潜在损害,同时也为敦煌文化的全球传播搭建了新平台,扩大了其影响力。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和互动式的学习,项目有效地提升了公众对敦煌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尤其是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寻境敦煌"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其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创新。
二、石窟数字视觉文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 传播方式、特征与成效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项目,尤其是针对莫高窟第285窟的传播实践,展示了文化遗产传播的新模式。这一创新性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公众对敦煌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而且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综合运用VR技术、4K超高清影片、8K高分辨率球幕电影等多媒体手段,“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项目成功地将传统文化遗产转化为一种全新的、互动式的体验[3]。
该项目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允许观众“走进”数字化还原的第285窟,实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文化体验。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探索洞窟内的壁画和塑像,享受一种前所未有的互动学习体验。项目还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如允许游客在虚拟演播厅录制专属的第285窟纪念视频,进一步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有效地保护了脆弱的文化遗产,减少了对实际石窟的物理接触和潜在损害,同时也为敦煌文化的广泛传播搭建了一个新平台。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敦煌的壁画和文化故事得以跨越国界,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敦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寻境敦煌”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为其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了文化和博物馆领域的数字化创新。这种以数字化手段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的模式,不仅满足了当代年轻大众对多元文化体验的需求,也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2. 存在问题与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莫高窟第285窟的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不仅关乎技术层面,还涉及文化理解、受众接受度、资金投入和持续管理等多个方面。以下将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详细分析。
虽然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也带来了维护和更新的高成本。VR等前沿技术需要持续的软硬件升级,以适应新的展示需求和提升用户体验[4]。同时,高精度数字化内容的创建和维护需要专业技术支持,这对于文化遗产机构而言是一大财政负担。
虽然数字媒体能够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石窟艺术,但如何确保文化内涵在数字传播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深度,仍然是一个挑战。如何在不失去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媒介传达敦煌文化的深层意义,需要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
新媒体传播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受众的多样性。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受众对于数字化文化遗产的接受程度和偏好存在差异。如何设计出既能吸引年轻人,又不失去传统文化魅力,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字化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挑战。项目的持续运营不仅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还需要持续的内容更新、技术升级以及管理和维护。如何确保这些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地运作,同时保持其文化传播的活力和吸引力,是一个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虽然“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等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项目在弘扬和传播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文化、受众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创新的策略和政策支持,以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长期发展和广泛普及。
三、优化策略与实施建议
1. 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内容创新指的是在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对原有内容进行重新解读、整合和创造,使其更加贴近现代受众的需求和认知方式。对于莫高窟第285窟而言,内容创新不仅体现在对壁画、塑像等文化元素的深入解析,还包括对敦煌历史、艺术风格及其背后文化内涵的全新阐释。通过内容创新,可以激发公众对敦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
形式创新则是指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创新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在莫高窟第285窟的数字化项目中,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3D打印等前沿科技,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5]。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使得传统文化遗产能够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极大地增强了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以“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为例,该项目通过VR技术,将第285窟的壁画和塑像以1:1的比例高精度还原,让观众能够在虚拟空间中“亲临”其境,体验到洞窟的神秘与壮丽。同时,展览中还融入了专业讲解和互动体验,如通过触摸屏进行信息查询、使用VR设备探索未公开的洞窟等,这些形式上的创新有效地提升了敦煌文化的传播效果。
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新媒体背景下石窟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核心策略之一。通过深入挖掘和创新性表达敦煌文化,结合运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公众对莫高窟第285窟等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也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新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将不断涌现,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2.技术应用与平台拓展
技术的应用是数字化传播项目成功的关键。莫高窟第285窟的数字化项目利用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建模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高精度复原和沉浸式体验。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体验方式。
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探索第285窟,体验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VR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化遗产的展示不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广大不能亲临现场的人群提供了宝贵的参观机会。
AR技术可以在用户的实际视野中叠加虚拟信息,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内容。在莫高窟文化传播中,利用AR技术可以向观众展示壁画细节、历史背景等信息,增强教育意义。
3D建模技术允许高精度还原文化遗产,为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3D模型,研究人员和公众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文化遗产的结构和艺术特征。
为了实现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除了技术的应用外,平台的拓展同样重要。这要求在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Instagram等,可以实现快速广泛的文化传播。通过发布相关内容、互动活动等方式,可以激发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发专门的教育课程或工作坊,不仅可以提供深度的文化知识传播,还可以吸引对文化遗产有深入学习需求的受众。
建立专门的虚拟展览平台或官方网站,提供虚拟参观、互动体验、专家讲解等服务,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和系统的文化体验。
技术的应用与平台的拓展是新媒体背景下石窟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通过深化技术应用,不断拓展传播平台,莫高窟第285窟的数字化项目不仅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播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够加深公众对敦煌文化深厚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认识。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为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共享开辟了新的途径。
3. 提升受众参与度
提升受众参与度是新媒体环境下石窟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策略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莫高窟第285窟的数字化传播项目中,受众的广泛参与不仅能够增加文化项目的影响力,还能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下是针对提升受众参与度的具体策略分析。
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互动性是提升受众参与度的有效方式。通过增加VR、AR体验中的互动元素,如虚拟导游、互动问答、游戏化学习等,可以极大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兴趣度。例如,在莫高窟第285窟的VR体验中,让观众通过简单的手势操作参与到壁画的复原过程,或是在AR应用中通过解谜游戏了解壁画背后的故事,这些互动设计不仅能够提供寓教于乐的体验,还能深化受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知。
社交媒体平台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扩大受众范围和参与度。通过创建专门的社区、讨论组或使用#标签策略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相关内容,可以激发受众之间的讨论和分享,形成文化传播的社会化网络效应。
教育和培训不仅能够提升受众的文化素养,还能增强其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针对不同年龄层和兴趣点的受众开发定制化的教育项目和工作坊,如学生教育计划、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等,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受众参与。同时,利用数字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和互动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鼓励受众创作和分享自己的内容,如体验感想、相关艺术作品、研究文章等,不仅可以提升其参与度,还能丰富文化项目的内容和视角。通过设置创作比赛、分享活动等形式,激励用户生成内容,可以有效提升社区的活跃度和受众的参与感。
总结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第285窟数字媒体视觉文化传播项目的深入分析,总结了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优势和所面临的挑战。研究指出,虽然新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提高了受众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但技术的快速更迭、文化内涵的有效传达、受众差异以及数字化的普及度等问题仍需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内容与形式创新、加强技术应用与平台拓展、提升受众参与度等优化策略。通过实施这些策略,不仅可以更有效地传播和保护文化遗产,还能促进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大兵.数字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1):136-138.
[2]廖锦熙.浅谈数字媒体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融合发展[J].明日风尚,2023(16):182-184.
[3]高婧.探析新媒体环境对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J].文化产业,2022(16):16-18.
[4]冷若冰. 基于5W视角的新疆克孜尔壁画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D].上海大学,2021.
[5]陈然.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石窟艺术传播——以麦积山石窟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