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选择策略
河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选择策略
王映娜1 胡亮2
文摘:河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选择对水质改善和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水生植物的选择标准出发,探讨了植物的适应性与水质净化能力两大关键因素,分析了其在浅水区和深水区的应用策略。浅水区主要选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以增强水体净化效果并提供生物栖息地;深水区则主要选择沉水植物,发挥其去除污染物和增氧的功能。通过科学选择和合理应用水生植物,能够有效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河道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河道生态修复,水生植物选择,适应性,水质净化,浅水区,深水区
引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河道生态系统面临日益严重的污染和退化问题,生态修复已成为改善河道环境的关键措施。水生植物因其良好的净水功能和生态适应性,已广泛应用于河道生态修复中。然而,不同水生植物在环境适应性和水质净化能力上存在差异,其选择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效果。
1. 水生植物的选择标准
1.1 植物的适应性
(1)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水生植物必须适应修复区的水文条件,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含量、光照等。河道水温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差异较大,适合广泛温度范围的植物更有利于实现长期修复。同时,植物对pH值的耐受性也决定了其在河道水体中的适用性。对于酸碱性强的河段,应优先选择对极端pH环境有适应力的植物。此外,溶解氧量和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状况影响显著,应选择在低氧或遮光环境下也能良好生长的植物[1]。
(2)对污染物的适应性
河道水体中可能含有多种污染物,如氮、磷、重金属等。不同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耐受性和适应能力各异,应优先选择能够耐受并吸收这些污染物的植物种类。例如,芦苇和香蒲等植物对氮、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适合在富营养化的河段中使用;而水葫芦等则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受力,适合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
(3)对水流速度的适应性
河道中的水流速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稳定性。不同植物对水流速度的耐受力不同,选择适合低速水域和高速水域的植物,有助于提高植被的成活率。例如,沉水植物如金鱼藻更适合缓流环境,而挺水植物如香蒲则能适应更快的水流。合理选择符合水流特点的植物种类,可以有效提升河道修复的稳定性。
1.2 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
(1)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能力
水体中的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选择对氮、磷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尤为重要。部分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吸收根部和叶片中的氮、磷来减少水中富营养化物质的含量,例如菹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在氮、磷吸收方面表现良好。挺水植物如香蒲和芦苇也具有较高的氮、磷去除能力,可有效改善富营养化河道的水质。
(2)对重金属的吸收和降解能力
在工业污染严重的河道中,水体常含有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选择适合的水生植物进行吸收降解是降低水体毒性的有效途径。一些水生植物具备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如浮萍、荇菜等。研究表明,这些植物能够将重金属浓缩在体内组织,从而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为达到良好的净化效果,应根据污染物浓度和种类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2]。
(3)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能力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中的有机物质,会导致水体溶解氧耗竭,进而引起水质恶化。水生植物通过根部分泌的酶类可以分解部分有机物,同时根系还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从而增强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能力。例如水葫芦和紫菱具有分泌分解酶的能力,能够在有机污染物去除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可选择兼具分解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以加强净化效果。
2. 河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应用
2.1 浅水区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在河道生态修复中,浅水区的植物选择需综合考虑植物的种类特性与生态适应性,以保证植物在水体浅层环境中的有效生长。适宜的植物类型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部分浅水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如香蒲和芦苇扎根在泥沙中,茎和叶暴露在空气中,能够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具有固土和防风浪的作用。浮水植物如浮萍和凤眼莲漂浮在水面,根系垂入水中,形成水面遮蔽层,有助于抑制藻类过度繁殖。同时,这些植物能快速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有利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3]。浅水沉水植物如菹草和狐尾藻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其根系稳固河道底部土壤,防止水流带来的土壤流失和水质浑浊。
浅水区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净化水质上,还体现在生物栖息地的提供与水土保持方面。水质净化方面,浅水区植物能够有效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其次,这些植物的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分解有机污染物,有助于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在生态功能上,浅水区植物为鱼类、两栖动物和鸟类提供了庇护和觅食空间,增进生物多样性。同时,浅水区植物的根系在泥沙中扎根,可有效防止泥沙流失,有助于水体清澈,维持水生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
为了实现浅水区生态修复的最大化效果,应用浅水区植物时需采取合理的策略,包括控制种植密度、优化植物配置以及加强后期管理。合理的种植密度可避免植被过度竞争或稀疏不足,使水质净化功能得以发挥。多种植物的搭配配置则有助于形成互补作用,例如浮水植物的遮蔽效应与挺水植物的固土功能相结合,增强水质净化与水土保持效果。后期的定期监测和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清理枯死植物和控制浮水植物的密度,以确保水体流动畅通,促进植物持续生长,最终实现浅水区的长期生态修复。
2.2 深水区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深水区环境的水深较大、光照条件较差,因此选择适合深水区的水生植物需考虑其耐阴性、深水适应性以及水质净化效果。一般来说,沉水植物较适宜深水区生态修复,因为其茎叶完全生长在水中,能够适应较低的光照条件。这类植物包括金鱼藻、黑藻和苦草等,能够扎根于水底土壤并在水体中生长,通过自身的生物活动有效改善水质。此外,部分漂浮类植物的根系垂入深水层中,也可应用于深水区,以弥补深水区域光照不足的影响。这些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和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进一步促进水质的净化。
在深水区生态修复中,沉水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尤其重要。沉水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缓解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它们的叶片和茎部表面具有较大面积,能够附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黑藻和苦草的根系和叶片都能为硝化细菌等提供生存环境,从而促进氮循环、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此外,沉水植物能够通过吸收和固定重金属等污染物,进一步提高深水区的水体净化效果,使其在受污染河道的深水区修复中扮演关键角色。
深水区植物的生态功能不仅在于净化水质,还能调节河道的氧气水平和微生物生态平衡。沉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在白天释放氧气,提升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改善深水区的缺氧环境,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存。同时,沉水植物的根系深扎在水底,为底栖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微生物在分解沉积物和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金鱼藻为例,其植株和根系周围形成的微生态系统可以有效降解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减少水体中有害物质的积累,从而增强深水区的生态稳定性。
为了确保深水区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持续效果,合理的种植策略和管理措施至关重要。由于深水区水流较为平稳,植物的生长密度不宜过高,以免出现氧气过度消耗的现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适当的植被密度不仅可以保证水质净化效果,还能维持河道的生态平衡。此外,在深水区植物的应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植物的生长状态,及时清理枯死植物和处理过度繁殖的植物,避免其对水流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保证深水区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长久成效。
总结
水生植物的合理选择与科学应用是河道生态修复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根据植物的适应性和水质净化能力选择适合浅水区和深水区的植物,可以有效实现水体净化、增强生物多样性,并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浅水区植物主要发挥净化水质、固定土壤的作用,深水区植物则通过增氧和分解有机污染物进一步提高水质。通过综合应用适宜的水生植物,河道生态修复将更具成效,为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长期维护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康丽娟. 面向管理的城区河流生态修复监测 [J]. 环境科技, 2021, 34 (06): 71-75.
[2]刘瑞霞,孙菲,肖满,等. 浙江嘉善东部区域盛家湾河道缓冲带及水生态修复实践 [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2, 12 (06): 2095-2104.
[3]刘敏,左倬,王嘉伟. 生态修复技术在上海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J]. 净水技术, 2021, 40 (12): 9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