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理论的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疼痛护理中的策略探讨
基于中医理论的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疼痛护理中的策略探讨
李静铃 苏荷招 姜文婕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理论的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疼痛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骨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疗法联合常规护理)和对照组(仅常规护理),每组60例。观察两组在疼痛缓解、生活质量改善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疼痛缓解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VAS评分在第2天、第3天和第5天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疼痛感受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疼痛护理中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和生活质量提升作用,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关键词:腕踝针疗法;骨伤科;疼痛护理;中医理论;生活质量;非药物治疗
引言
骨伤科患者常伴随严重的疼痛,尤其是骨伤后的急性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延缓康复进程。疼痛的管理是骨伤科护理中的重要环节,传统护理手段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但药物副作用、耐药性及长期使用的依赖性问题始终存在。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的疼痛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腕踝针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刺激腕部和踝部特定穴位,以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已有研究显示,腕踝针疗法对多种急慢性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在骨伤科疼痛护理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某骨伤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伤后疼痛。患者年龄在18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12.7)岁,其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无明显禁忌症。治疗组采用腕踝针疗法联合常规疼痛护理,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疼痛护理。排除标准包括:(1) 对针刺治疗有禁忌或恐惧者;(2) 存在精神障碍影响评估的患者;(3) 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腕踝针疗法联合常规护理。腕踝针疗法选取相应的腕部和踝部穴位,常用穴位包括太渊、内关、合谷(上肢)及太溪、解溪(下肢)。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使用消毒液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
(2) 采用0.25mm细针,针刺深度为0.5-1.5cm,留针时间为2小时,每日1次,疗程为5天。
(3) 腕踝针疗法期间,患者需保持穴位部位静止,以防止针具移位。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疼痛护理,包括口服镇痛药物、物理疗法和心理疏导。每日观察患者疼痛变化,并根据患者需求调整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以下指标:
(1) 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在治疗前、治疗2天后、3天后及5天后分别记录患者的VAS评分,VAS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
(2)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简化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疼痛感受等维度,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针刺部位红肿、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疼痛程度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VAS)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5天的治疗,治疗组的疼痛程度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比较(VAS,x̅±s)
时间点 治疗组(n=60) 对照组(n=60) P值
治疗前 7.2±1.3 7.4±1.1 >0.05
治疗2天后 5.1±1.2 6.3±1.4 <0.05
治疗3天后 3.8±1.1 5.6±1.3 <0.05
治疗5天后 2.4±1.0 4.9±1.2 <0.05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在各个时间节点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在治疗2天后和5天后,疼痛缓解效果更为显著(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5天的治疗,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尤其是在生理功能、疼痛感受及社会功能维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F-36,x̅±s)
维度 治疗组(n=60) 对照组(n=60) P值
生理功能 75.6±10.3 68.2±12.1 <0.05
社会功能 70.4±8.9 62.7±10.4 <0.05
疼痛感受 60.3±9.8 54.5±10.7 <0.05
总体健康 72.1±10.5 69.3±11.6 >0.05
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疼痛感受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腕踝针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针刺部位轻微红肿,经局部冷敷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镇痛药物引发的轻微胃肠道不适,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不良反应人数(n) 不良反应发生率(%) P值
治疗组(n=60) 3 5.0% >0.05
对照组(n=60) 2 3.3% >0.05
由表3可见,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腕踝针疗法的安全性较高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腕踝针疗法联合常规护理能显著降低骨伤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在第2天、第3天和第5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及激活内源性镇痛机制,有效缓解疼痛。治疗组VAS评分从治疗前的7.2±1.3下降至5天后的2.4±1.0,显示该疗法对急性疼痛有显著疗效。疼痛缓解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理功能,还提升了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本研究通过SF-36评估发现,治疗组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疼痛感受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腕踝针疗法通过调节全身气血,不仅缓解疼痛,还提高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红肿或胃肠不适(P>0.05),表明腕踝针疗法安全性较高,适合作为疼痛管理的非药物替代方案。相比单纯常规护理,腕踝针疗法在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均表现出更好效果。该疗法操作简单、风险低,能有效补充药物治疗,特别适合那些不耐受或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总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腕踝针疗法能够显著减轻骨伤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这一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结合中医整体调节理论,不仅有效缓解疼痛,还能提升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相比于传统的药物治疗,腕踝针疗法安全性高,适合长期应用,特别适用于不耐受药物或对药物依从性差的患者。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腕踝针疗法可以作为骨伤科疼痛护理中的一种有效非药物治疗策略,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验证其长期效果,并探索最优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邢月蒙.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腕踝针在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3.
[2]朱黎. 体针结合腕踝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D].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3]张容超,王瑞辉,王东,等. 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探析 [J]. 四川中医, 2019, 37 (08):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