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的效果观察
艾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的效果观察
苏荷招 李静铃 邱美珍
摘要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的效果,并评估其对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6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接受艾灸疗法,每周治疗3次,持续4周;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NRS)、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及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ODI)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的疼痛评分(N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并在4周后持续下降(P<0.01)。治疗组的生活质量和腰椎功能改善效果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灸疗法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艾灸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缓解;生活质量;腰椎功能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与椎间盘退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有关,患者多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但多数患者存在复发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艾灸疗法因其无创、操作简便的特点,在疼痛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共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且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纳入标准包括:患者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病程不少于3个月,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疼痛评分(NRS评分)≥4分。排除标准为: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或其他影响疼痛评分的因素,或在过去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疼痛治疗的患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艾灸疗法,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传统艾灸疗法,艾条选用长度约20厘米、直径1.8厘米的纯艾条。操作时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在患者痛点或阿是穴(重点位于命门、肾俞、腰阳关、夹脊穴等穴位)上进行温和灸治疗。每次施灸持续30分钟,每周治疗3次,共进行4周。操作时保持艾条距离皮肤约3厘米,患者自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
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治疗,包括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及腰部牵引等措施。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周3次,持续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评分(NRS评分):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评分标准为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的第1、2、4周,分别记录患者的N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
1.3.2 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通过SF-36健康调查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涵盖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等8个维度。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评分,观察艾灸疗法对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1.3.3 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采用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ODI)评估患者的腰椎功能,ODI评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评分(NRS评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疼痛评分(N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N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周及4周后,治疗组NRS评分持续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更加明显(P<0.01)。
表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NRS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后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
治疗组 6.8±1.2 4.5±1.1 3.2±0.9 1.9±0.8
对照组 6.9±1.1 5.8±1.0 5.0±0.9 4.2±0.8
P值 >0.05 <0.05 <0.01 <0.01
2.2 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等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示艾灸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表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SF-36评分) 治疗4周后(SF-36评分)
治疗组 60.5±8.2 85.3±6.9
对照组 60.1±7.8 70.4±7.2
P值 >0.05 <0.01
2.3 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ODI评分显著下降,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艾灸疗法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功能。
表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ODI评分) 治疗4周后(ODI评分)
治疗组 45.6±5.7 20.8±3.9
对照组 45.4±5.6 32.1±4.7
P值 >0.05 <0.0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痛的常见病因,通常表现为椎间盘退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部和下肢疼痛。常规的治疗方法如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虽有效,但复发和疗效不佳的问题仍然存在。艾灸疗法作为中医的一种非侵入性治疗,通过温热刺激阿是穴和相关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炎症,从而有效减轻疼痛。研究结果显示,艾灸疗法在短期内能够显著降低疼痛评分,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疼痛缓解效果更加明显。这表明艾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艾灸疗法不仅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显著,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腰椎功能。通过SF-36量表和ODI评分的评估,本研究发现艾灸治疗4周后,患者的生理功能、社会活动能力和腰椎功能明显改善。相较于传统物理治疗,艾灸疗法操作简便、无创且安全,具有较快的见效时间,提示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结论
艾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可进一步结合其他中医治疗手段,优化治疗方案,以期为更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艳怡,于震. 温督通脉隔药火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 [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 20 (12): 33-37.
[2]郑健,张长彪. 中药熏蒸联合麦肯基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响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 36 (07): 1240-1242.
苏荷招 李静铃 邱美珍
摘要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的效果,并评估其对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6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接受艾灸疗法,每周治疗3次,持续4周;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NRS)、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及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ODI)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的疼痛评分(N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并在4周后持续下降(P<0.01)。治疗组的生活质量和腰椎功能改善效果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灸疗法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艾灸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缓解;生活质量;腰椎功能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与椎间盘退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有关,患者多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但多数患者存在复发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艾灸疗法因其无创、操作简便的特点,在疼痛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共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且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纳入标准包括:患者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病程不少于3个月,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疼痛评分(NRS评分)≥4分。排除标准为: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或其他影响疼痛评分的因素,或在过去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疼痛治疗的患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艾灸疗法,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传统艾灸疗法,艾条选用长度约20厘米、直径1.8厘米的纯艾条。操作时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在患者痛点或阿是穴(重点位于命门、肾俞、腰阳关、夹脊穴等穴位)上进行温和灸治疗。每次施灸持续30分钟,每周治疗3次,共进行4周。操作时保持艾条距离皮肤约3厘米,患者自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
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治疗,包括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及腰部牵引等措施。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周3次,持续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评分(NRS评分):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评分标准为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的第1、2、4周,分别记录患者的N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
1.3.2 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通过SF-36健康调查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涵盖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等8个维度。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评分,观察艾灸疗法对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1.3.3 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采用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ODI)评估患者的腰椎功能,ODI评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评分(NRS评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疼痛评分(N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N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周及4周后,治疗组NRS评分持续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更加明显(P<0.01)。
表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NRS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后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
治疗组 6.8±1.2 4.5±1.1 3.2±0.9 1.9±0.8
对照组 6.9±1.1 5.8±1.0 5.0±0.9 4.2±0.8
P值 >0.05 <0.05 <0.01 <0.01
2.2 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等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示艾灸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表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SF-36评分) 治疗4周后(SF-36评分)
治疗组 60.5±8.2 85.3±6.9
对照组 60.1±7.8 70.4±7.2
P值 >0.05 <0.01
2.3 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ODI评分显著下降,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艾灸疗法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功能。
表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ODI评分) 治疗4周后(ODI评分)
治疗组 45.6±5.7 20.8±3.9
对照组 45.4±5.6 32.1±4.7
P值 >0.05 <0.0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痛的常见病因,通常表现为椎间盘退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部和下肢疼痛。常规的治疗方法如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虽有效,但复发和疗效不佳的问题仍然存在。艾灸疗法作为中医的一种非侵入性治疗,通过温热刺激阿是穴和相关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炎症,从而有效减轻疼痛。研究结果显示,艾灸疗法在短期内能够显著降低疼痛评分,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疼痛缓解效果更加明显。这表明艾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艾灸疗法不仅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显著,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腰椎功能。通过SF-36量表和ODI评分的评估,本研究发现艾灸治疗4周后,患者的生理功能、社会活动能力和腰椎功能明显改善。相较于传统物理治疗,艾灸疗法操作简便、无创且安全,具有较快的见效时间,提示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结论
艾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可进一步结合其他中医治疗手段,优化治疗方案,以期为更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艳怡,于震. 温督通脉隔药火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 [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 20 (12): 33-37.
[2]郑健,张长彪. 中药熏蒸联合麦肯基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响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 36 (07): 124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