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百姓论文网官方网站(其他网站均属假冒)。工作时间9:00-17:00,周末休息,QQ:1647439496。电话联系:15389037508(同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列表 > 构建“四位一体”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体系
范玲娜 

摘要: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紧密相关,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学会)、高校和编辑自身等四方的作用,政府修订完善高校学报管理制度,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引领指导作用,地方高校明确支持学报发展的制度体系,编辑要激发自身动力,实现自我发展。只有四者结合才能共同打造高水平地方学报编辑队伍,推进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  高校学报  学报编辑  编辑队伍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王庆跃提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在地方高校科研体系中处于最末端,学报编辑工作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王庆跃 徐娟.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创新路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05—112.]]。程杰认为学报编辑人员从校内补充人员的专业不对口,无法满足学报编辑出版需要,主要在于高校对学报的作用认识不清,提出要转变观念,完善相关各项制度,创新激励机制等[[[] 程杰.高等学校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91—195.]]。王志标分析了影响高校期刊编辑队伍的影响因素,并从经费、人员流动、激励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策[[[] 王志标.高校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1(11):118-122.]]。总体而言,当前学界已经认识到地方高校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改变边缘化处境并提出发展路径。但现有研究多只从高校自身来探寻转变的路径,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层面进行探索的研究较少。本文就试图从四个层次来探寻构建高水平编辑队伍的路径和方法。
一、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是一个需要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编辑等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缺位都有可能影响建设效果。经过调查整理,当前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地方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具体问题的关注有待提高
有关政府部门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校学报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强调高校学报编辑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具体指导性意见相对较少。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但是其最终落地,特别是在地方高校学报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学报管理者对高校学报建设的文件不熟悉,研读不深,使得其执行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地方学报编辑大多为教辅或者行政岗位,在职称评聘、发展平台上与教学科研岗位人员有一定差距,处境较为尴尬。
(二)行业协会(学会)在地方高校编辑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有待加强
期刊协会(学会)在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没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对编辑队伍的培训、研讨等组织统筹相对缺位,具体指导开展较少。地方高校学报多加入了各级期刊协会(学会),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可是与各级期刊协会(学会)的深度交流均不多。地方高校学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知找哪个协会(学会)咨询,寻求帮助。期刊协会、学会等开展的编辑培训多为普遍性的继续教育,对参加人员未进行分层(年龄、职称、从业时间)、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
(三)地方高校对学报发展重视不够,编辑队伍结构不合理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年龄方面,50岁以上和35岁以下编辑的占比较高。学历方面,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博士研究生和本科也有一定占比。职称方面,高级职称较少,初中级职称占比较高。专业方面,高校学报从事责任编辑工作的人员中普遍存在所学专业与现职岗位不符的现象。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与发展缺乏高校制度层面的支持,编辑岗位边缘化。同时,一些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配置不足,编辑压力巨大。这些都影响了编辑队伍的稳定,编辑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四)编辑的专业发展出口狭窄,个人发展前景受限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来源主要有:一是从外单位调入的具有编辑职称的人员;二是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人员;三是学报编辑部培养成长的专职编辑人员。经过调研发现,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中的主要人员大多是从学校其他岗位转岗到学报编辑岗位,所学专业并不是编辑出版。在个人专业发展中,存在平时工作和所学专业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繁重的编校工作需要编辑全身心地投入到编辑工作当中,同时编辑本身又有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不能较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编辑很难在完成繁重的编校工作之余在自身专业方向去进行自我提升。具有编辑职称的人员在高校的职称评聘中也常常遇到瓶颈,自身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政府机构、行业学会、高校和编辑自身等四个层面来探讨其原因。
(一)对地方高校学报的建设注重成果导向,过程管理相对不足
行业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地方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检查力度,地方高校学报也越来越重视编校质量。可是,有关部门对地方高校学报在制度建设、内涵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缺少关注,使得虽然有国家层面的文件,但执行却不到位。例如《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这些文件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这些文件的要求是否在高校得到落实,缺乏足够的监督和考核。
(二)行业协会(学会)自身能力建设受限,制约作用发挥
顶层设计统筹不足,使各级期刊协会(学会)的发展较为趋同,专业化特色发展有待加强。行业学会(学会)对于如何引领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和方法,行业学会(学会)与地方高校学报之间缺乏固定的沟通交流平台。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学会)会员众多,不太可能对会员进行具体指导、培训。地方性的期刊协会(学会)因为经费、人员、场地等的制约,也没有办法承担地方高校编辑队伍建设的重任。缺乏行业协会(学会)的引领,地方高校学报的人才队伍建设容易“闭门造车”,缺少思路和办法,无法为学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地方高校对学报重视不足,与学校学科建设结合不紧密
地方高校不重视学报的发展,学报编辑部在高校管理中有边缘化的趋向,一般作为教辅单位存在,部分学报编辑部还挂靠在科研部门。学报作为地方高校重要的学术出版平台,却往往不在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视野之内。高校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时,也往往忽视学报的作用。地方高校对学报的发展缺少规划,没有明确的提升行动计划,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不够,在学报编辑部的人才梯队建设上着力较少,这些都是编辑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四)缺少相关制度保障,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内生动力不足
学报编辑的工作内容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差异,而大多数学校往往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等制度设计中,未充分考虑学报编辑的实际工作情况。比如在职称评审条例中,对学报编辑往往对其有课题、横向项目、教学成果奖等的要求,而对学报编辑本身的工作成果,如所编辑文章的引用率、转载率等没有要求。这就导致学报编辑只能兼顾两头,甚至为了个人的自身发展,选择转岗到其他岗位。同时,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编辑对学报和自身的发展缺少思考,职业倦怠比较普遍。
三、 构建“四位一体”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体系
在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中,政府、协会(学会)、高校、编辑都是重要力量,四个方面的主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且构建“四位一体”的体系,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
(一)政府主动作为,转变职能,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提供支持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校学报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地方高校学报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当前,虽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在论文数量、经费投入上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提升我国的学术话语权,展现中国理论的力量,这些方面还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提升学术话语权,就需要政府在制度设计上,统筹考虑各方力量,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策略,激发高校学报的内在活力。在制度层面,给予高校学报发展更多的政策空间,加大对高校学报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度引领高校建设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政府要对高校学报、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执行相关文件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促进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在地方高校学报中开展领军人才选拔,从更大范围遴选既有较高学术水准、又有出版经验的学报管理者,选好“当家人”,推动学报办出特色。“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的跨世纪人才 工程的总体思路,规划和指导编辑人员的培养工作。”[[[] 黄中梵.关于广西高校学报编辑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88.

]]例如四川省委宣传部设立“四川省人文社科品牌期刊”,一些地方高校学报得到了资助,有利于帮助他们建设高水平编辑队伍。
同时,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关注意识形态方面工作,可以向行业协会(学会)转移其他部分职能,支持他们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长远发展。行业协会(学会)是政府与行业单位之间沟通的重要平台。有关政府部门可以让相关期刊协会(学会)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政策咨询、教育培训、行业发展情况统计等工作。例如编校质量检查、编辑培训、信息化建设等都可以委托给相关期刊协会、学会承担,调动其主动性。
(二)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构建地方高校学报联盟
全国性的期刊行业协会(学会)、高校学报研究会等可以在认真学习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制度文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行业参考标准来引领高校学报的发展。例如他们可以提出高校学报编辑队伍设置标准,如根据刊期的不同,对于季刊、双月刊、月刊等分别推荐编辑的数量,以及职称结构等。
依托地方性的行业协会(学会)、高校学报研究会等平台,统筹政府、社会等各方力量,在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尤其是能力提升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行业协会(学会)、高校学报研究会等可以组织针对学报编辑的专项培训,可以对不同情况的编辑进行分层分级培训,着重从编辑能力提升、学报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升学报编辑的业务能力。同时在优质稿源开拓、审稿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通过高校学报学会这个平台,多家学报共同开拓优质稿源,组团挖掘优秀的审稿专家。通过整合力量,将原本各家学报单一、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地方高校学报的抱团式发展,打破各学报分属于不同高校的制度藩篱,共同推进学报编辑队伍的能力提升。比如,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联合重庆各高校学报期刊,打造了“渝出版”期刊集群平台,并设置医学、材料、建筑和社会科学四个领域垂直平台,汇聚高校期刊优势资源,探索构建了以学科为纽带,以平台为载体,以学会为牵引的高校期刊集群化发展路径。“渝出版”平台在编辑队伍培训、期刊特色打造等已经初步展现成效,这表明地方高校学报学会可以在地方高校学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地方高校加大对学报的支持力度,打造高水平学报编辑队伍
当前,地方高校学报从“大而全”转向特色办刊的趋势非常明显。当前,国家提出要不断提升中国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学报必须聚焦学科方向,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一是充分认识学报的学术平台作用,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凝练学报的办刊方向和办刊目标。在明确学报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做好发展规划,争取在3-5年内明确学报特色,展现学报的影响力。围绕办刊的定位和目标来优化编辑人员配置。二是统筹设计制度体系,支撑构建高水平编辑队伍。地方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学报编辑在提升学报水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编辑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统筹考虑。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评聘、交流培训等方面做好制度顶层设计。在职称评审、岗位评聘等方面,将学报编辑队伍归入到教学、科研人员序列中。在人员招聘中单列学报编辑通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学报编辑队伍。在绩效考核中,将编辑工作成果纳入绩效考核成果认定范围,调动学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办刊水平。要创造条件鼓励学报编辑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和研讨,了解前沿学科动态,开拓学报编辑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鼓励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成为学报兼职编辑,不断优化学报编辑结构。
(四)激发学报编辑内生动力,实现自我持续发展
学报编辑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将成长为一名优秀编辑作为努力的方向。充分认识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不但要熟知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报编辑既要有自己的“主业”,同时也要了解“副业”,学报编辑就是一个多面手。因此,学报编辑在个人成长中要保持学习的精神和劲头,面对不同学科的文章要做到大致了解前沿的动态,同时又要精于自己的编辑专业,在当“专家”和做“杂家”取得平衡。学报编辑要在自我提升上下功夫,要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结合学报的办刊方向和办刊特点,找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构建学术根据地,在某一方面成为编辑出版领域的专家,成为能够与高水平作者进行同层次交流的学术同行。只有这样,才能让编辑在自我成长中找到职业成就感,让编辑在繁杂的编辑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地方高校学报是展现中国学术话语的重要阵地,是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力量。编辑人才是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核心,编辑队伍建设水平决定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构建政府、行业协会(学会)、高校、编辑“四位一体”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体系,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共同打造高水平地方学报编辑队伍,才能推进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

 

期刊巡展

合作流程 | 定制论文 | 论文发表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隐私保护
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联系电话:029-84193340, E-mail:baixinglunwen@163.com
Copyright © 2005 - 2022 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职称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价格,职称论文发表价格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1549号-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