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百姓论文网官方网站(其他网站均属假冒)。工作时间9:00-17:00,周末休息,QQ:1647439496。电话联系:15389037508(同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列表 > 《黄色墙纸》的象似性研究

《黄色墙纸》的象似性研究


《黄色墙纸》的象似性研究
杨佳银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13


摘要:象似性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黄色墙纸》是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代表作之一,因其颠覆传统的叙事语言,成功将囿于疾病,困于男权,最终精神崩溃的疯癫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指导,从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顺序象似性以及距离象似性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解读《黄色墙纸》中吉尔曼如何运用象似性原则成功编码疯癫女性形象及其叙事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图。

关键词:《黄色墙纸》;象似性原则;女性形象

一、引言
象似性(iconicity)这一术语最早由现代符号学奠基者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 S. Pierce)提出,他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皮尔斯早在20世纪初期就为象似性研究打下符号学基础,但当时的语言学家们总是回避“语言是否具有象似性”这一问题。直到60年代,雅格布森最先对当时盛行的索氏“任意性”发起挑战,并强调了皮尔斯的象似性。随后,海曼成为系统讨论象似性的第一人,Givón也就语言的象似性问题做过多次论述,并明确提出:“人类语言有一定程度的非任意性,即象似性。”语言象似性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我国学者王寅以认知语言学的三元模式为基础,指出“语言符号象似于认知方式,也在人的认知作用下某种程度上象似于现实世界”,并提出四种象似性原则: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
出版于十九世纪末的《黄色墙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半自传体小说,被公认为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经典之一。因其对传统小说创作的反叛和疯癫女性话语的运用,在文学研究领域掀起轩然大波,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多角度解读,但运用象似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却是一块空白地。因此,本文拟以王寅的象似性观点为理论指导,从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四方面展开分析,解读《黄色墙纸》中吉尔曼如何运用象似性原则成功编码疯癫女性形象以及其叙事语言背后的潜在意图。

二、象似性视角下的《黄色墙纸》
王寅认为,“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文体效果,语言使用者就不可避免地会将各种象似性原则作为修辞技巧运用于各类语篇之中”。刘世生和朱瑞青曾在《文体学概论》一书中指出:“象似性理论能够更加准确地解释文学作品中的诗性语言,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因此,运用象似性理论研究《黄色墙纸》有助于解读吉尔曼在编码女人疯癫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象似性原则以达到期望的创作目的,并解码吉尔曼叙事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图。

(一)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即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语言单位越多,其所蕴含的概念意义也就越多。此时,读者对语言进行认知加工的时间就越久,认知过程也就越复杂,这样的语言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为作者实现深层意图提供一种独特路径。其中,重复以及语言表达式的长短,是数量象似性的重要体现。
1. 间隔重复
“John is a physician, and perhaps — (I would not say it to a living soul, of course, but this is dead paper and a great relief to my mind) — perhaps that is one reason I not get well faster.”
叙述者在这一句话中交代了丈夫约翰的社会地位—医生,并认为自己不能好得更快的原因也是自己的丈夫是医生。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前后矛盾,并使用两个重复的“perhaps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作为医生的丈夫,拥有着权威的社会地位和绝对的家庭地位,使叙述者在社会和家庭地位中都处于弱势和被控制的地位。而正是这种地位的不平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才是“我”好起来的绊脚石。
2. 连续重复
“I wonder how it was done and who did it, and what they did it for.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 it makes me dizzy!”
这句话中使用连续重复的语符“round”来将读者带入带和叙述者同样的眩晕状态中。叙述者的眩晕是观察墙面上一圈又一圈的条纹所致,而读者的眩晕则是通过作者的文字。连续六个“round ”的重复使用将叙述者的眩晕和不清醒描写得入木三分,也预示着“我”与现实世界脱轨而沉溺于幻觉中的程度不断加深。
3. 长语言表达式
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式就更长、更复杂。“I tried to have a real earnest reasonable talk with him the other day…”进行一次谈话仅需使用“have a talk”三个英语语符表达,这里作者多加了三个形容词,使简洁的语式变成一个复杂的长语式,向读者传输的信息和意义也随之增加。“我”想和丈夫进行一次通情达理、有理有据的谈话,但“我”对墙纸对房间的感受却毫无理性的依据。吉尔曼以非理性的叙事语言呈现女性的无奈和挣扎,以期唤起同样囿于精神困境、困于男权社会的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二)标记象似性
关于标记象似性,王寅提出“有标记项象似于额外意义”。对有标记语言成分的解读是学者研究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王寅曾对标记象似性进行细致分类,其中斜写、设问是其重要表征。
1. 大量斜体语符
英语斜体相较于正体而言,是一种标记成分。英语斜体在学术出版中主要用于作品名、特定运载工具名称和外来词语。《黄色墙纸》中存在着大量的斜写语言单位,却不属于以上适用范围,是对斜体常规运用的一种偏离。经统计,《黄色墙纸》全文共出现27处斜体语符。经对小说斜体语符的归纳,笔者认为斜写部分主要起着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是预示下文的作用;同时不少斜写语符承担着凸显和强调的作用,以吸引读者注意,传递额外意义。
2. 设问句
询问信息是问句的主要功能表征,通常要求有问有答,若问句仅是以增强语气、传递强烈情感为目的,则带有标记性特征。小说第一部分,一个“what can one do”及两个“what is one to do”连用,使叙述者无奈的语气不断得到强化,困于男权社会的绝望程度步步加深。读者不难发现,问句中的代词吉尔曼使用的并非是第一人称“I”,而是使用表示泛指的“one”。这样,便延伸了问话的对象,不仅向读者发问作为个体的“我”能怎么办,也是在为同时代的困于男权的女性群体寻问出路。由此,可以窥见吉尔曼的写作是在为深受19世纪男权压迫的女性群体发声,以唤起更多女性的觉醒意识。
3.感叹号的大量使用
全文共使用感叹号89次,是对标点符号质的变异和量的变异,是对常规的偏离。通过对感叹号的大量运用,吉尔曼将一个深受产后抑郁症困扰,拥有疯癫表征,即神经高度紧张且敏感脆弱的形象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对于墙纸的观察从图案、颜色到气味,从静态到动态,从模糊到清晰,“我”也一步步从观察墙纸的女人变成从墙纸中解放出来的女人。久处精神困境,却孤立无援,最后精神崩溃,一步步坠入脱离现实世界的精神深渊。

(三)距离象似性
   王寅:“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语言符号间的距离常常映照认知概念距离,若概念距离相近,在语言表达中则语符距离也相近。王寅将字符距离和交谈者距离归类于距离象似性。
1. 字符距离
 “I think that woman gets out in the daytime! And I’ll tell you why — privately — I’ve seen her!”
叙述者认为看见困于墙纸背后的女人在白天爬出来了。这里信息传递的对象是第二人称“You” ,即读者。两个“—”的使用,扩大了字符距离,延长了读者接收新信息的时间,配合“privately ”一词,营造了一种谨慎传达信息的氛围。同时,这也是吉尔曼运用距离象似性原则,向读者传达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信息,即女性应勇敢挣脱束缚,不畏于男性权威,追求自由与平等。
2. 交谈者距离
维多利亚时代,人们认为女性离开男性便不能独立生存,父亲或丈夫便是女性的监护人。文中丈夫常常称“我”为“little goose”,“little girl”,“little heart”等,表明丈夫视自己为权威的监护者,而将“我”置于一个不对等的弱势地位。丈夫以亲密的昵称,拉近彼此间的交谈距离,让“我”放弃心理抵抗,安于他的掌控。吉尔曼通过对距离象似性原则的使用,再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家庭从属地位以及男性对女性的精神压迫,试图让女性看破“温柔陷阱”,认清所处困境,唤醒女性意识。

(四)顺序象似性
  “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于时间顺序和文化观念”是王寅对顺序象似性的解释。特定语序的设置为情感的凸显或重要信息的传递提供可能。
“Better in body perhaps—”I began, and stopped short, for he sat up straight and looked at me with such a stern, reproachful look that I could not say another word.”叙述者“我”向丈夫讲述自身真实的身体状况,但又很快停止,因为丈夫的动作和苛责的目光使“我”不能再说什么。此句中,五个动词词组的使用及特定语序的排列,呈现了违反丈夫意志随即遭受眼神威胁及精神压迫的艰难处境,并使“我”失去言明自身的话语权。通过对顺序象似性原则的运用,吉尔曼成功向读者传递重要信息,即男权社会中女性群体处于精神压迫和“失语”的困境。

总结
吉尔曼运用四类象似性原则,一步步向读者呈现了女人疯癫的原因及表征,再现了当时女性的从属地位和精神困境,成功刻画疯癫女性形象;同时,其叙事意图也逐渐显现出来,即为女性群体发声,反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身体束缚、精神压迫和思想禁锢,鼓励女性勇于反抗不平等,挣脱束缚和枷锁,寻求自由平等。

参考文献
Gilman. C. P. 1973. The Yellow Wallpaper [M]. New York: The Feminist Press.
Pierce. C. S. 1940. The Philosophy of Pierce [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洪流,2006,规训权力与反抗权力--吉尔曼《黄色墙纸》的权力机制解析[J]。《外国文学》(03):59-64。
刘世生、朱瑞青,2006,《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寅,2000,象似性: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外国语文》(04):39-43。
王寅,201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期刊巡展

合作流程 | 定制论文 | 论文发表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隐私保护
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联系电话:029-84193340, E-mail:baixinglunwen@163.com
Copyright © 2005 - 2022 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职称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价格,职称论文发表价格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1549号-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