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百姓论文网官方网站(其他网站均属假冒)。工作时间9:00-17:00,周末休息,QQ:1647439496。电话联系:15389037508(同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列表 > 论电影<<推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化解之道

论电影<<推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化解之道

论电影<<推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化解之道

段亚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导演李安在36岁时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推手>>,这部电影既是他对自身蜗居般生活情况的真实还原,也是对传统框架下中西文化交际的突出呈现。影片将中式的温情与西式的犀利最大程度的水乳交融。本文首先对影片当中出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列为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两类进行分析,其次揭示主人公的化解之道,以期如导演李安一般,在跨文化交际的冲突下,指引众人寻找化解矛盾之道。
关键词:<<推手>>;中西文化冲突;自我和解

一、影片《推手》为大家讲述了90年代初老朱来到美国与儿子一家人一起生活,本想与孙儿团聚,儿子孝顺自己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但由于语言沟通不畅、中方西方文化的较大差异,使得他在异国他乡感到寂寞与孤独,以致生活中爆发重重矛盾的故事。虽然故事的结局是朱父回来了,但他也只是明白了在美国的生存法则,因而主动放弃了与儿子同住一间屋子,决定独自一人回到简陋的住所过自己的生活。荧幕前呈现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组合而成的四口之家:接受西方文化洗礼的孙子杰米、美国文化大背景下成长的儿媳妇玛莎、自小在中国式家庭长大却赴美发展的儿子晓生以及有着地道传统中国思想的老朱。当中国传统思想完全被暴露在西方的文化占主导的大环境下时,中西方文化间的冲突便会被随即放大。该影片一面在温和平顺地剖析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而另一面则在引导着中国传统家庭挣脱枷锁,找到与之和解的方式。
一、显性行为冲突
(一)生活习惯的冲突:故事的开场虽没有言语,但能看出在一间小房子里存在着玛莎和老朱两人的矛盾。当老朱在一旁潜心打拳时,镜头中满是玛莎不悦的脸庞。镜头虽简单,但却平静含蓄地为大家呈现两人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之间的尖锐冲突。单独看彼此,老朱是一位传统典型的中国式老人:练拳、写毛笔字;玛莎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独立自主的女性:自由作家写文章、室内健身、吃蔬菜沙拉、喝咖啡。但中西方文化的两个代表被放置同一屋檐下时,会立即产生冲突感,令人有格格不入的观感。
(二)饮食习惯的冲突:在整部影片中频繁出现“吃”的情节镜头。在初始镜头部分,朱老与儿媳妇一起做饭。由于朱老对微波炉使用不恰当,差点导致事故的发生。从中看出这是中西方做饭方式的不同。中国人喜欢用大火“炒”菜,强调调料“酱醋油盐”的搭配,在一口锅中将其完美协调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然而在美国,做菜方面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他们喜欢“蒸、烤”,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微波炉、烤箱等工具。每当吃饭时,玛莎与老朱就会分餐分桌。玛莎作为西方饮食习惯的代表,习惯一日三餐简单化,蔬菜沙拉、饼干、白水,对传统西方饮食已足矣。他们对于营养颇为追求,因此酷爱蔬菜沙拉这类绿色食品,并不推崇含有高脂肪的肉类食品。反观朱父,碗里装满米饭,上面叠着大量的肉和菜,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着筷子,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饮食习惯,追求的是阴与阳的结合,在食物上表现出来的则是荤菜与素菜相互搭配,还原朱老的话便是“这地球上的东西,五谷杂粮,草木蔬果,属于隐性;另一种东西,牛羊猪鸡是显性,两种东西配合起来才能补先天之不足。”由此可见二人迥异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参差的文化差异。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吃饭是一个大家庭的事情,需要大家齐聚一堂,和乐融融地享用餐食。中国对于烹调餐食的态度也与西方大不相同。在中国,烹调被视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大家在烹饪的过程中会融入对亲人的情感,因此会利用各种烹煮方法,研发各种烹饪食材,将其变为一道佳肴,献给自己的家人。而在西方,烹调更像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因此,在影片中面对本该拉近家人关系的重要时刻,玛莎却只身一人端起蔬菜沙拉坐在另一侧,这让温馨暖人的场景变得十分尴尬。而一旁的玛莎,则对老朱吃饭时发出不文明声音的行为,感到不解和为难。
  (三)“传统”与“现代”的差异:影片的开场,镜头中出现的场景便是朱老在一边打太极,儿媳玛莎在另一边工作。朱老打完太极功夫之后,便立马蹲马步、提起毛笔写字,而此时的玛莎仍在面对电脑创作着自已的小说。影片中的太极功夫、毛笔书法皆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粹,而电脑则是科技革命时代的最新产物。影片用这种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与继承,西方人对现代先进技术的使用,进一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四)中西医疗法的冲突:西方人在医疗上更加追求现代科学技术,这充分表现在玛莎并不信任朱老的中医诊疗。当玛莎由于工作压力大,导致胃部不舒服时,朱老主动帮其把脉治疗,谁知玛莎因为太过紧张导致胃出血,被送进了医院,从此以后玛莎便对中医产生了恐惧。当她牙痛,看到朱老主动将手伸过来时,她立即条件反射一般地躲开了。这番场景更加激化了朱老与媳妇玛莎之间的冲突。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诊治的顺序是“望闻问切”,理论是阴阳、五行、经络,主张人与自然互相协调,五运辩证,六气化生,注重筋络纹理。受阴阳调和论的影响,中医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完整的调和系统,认为当身体的某一部位出现病症时,一定是全身系统出现问题,应当全面看待,整体调理。而西方的医学则更注重实证论,主要建立在解剖、生理、生化的基础之上。西医更强调局部疗法,即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一个部位的病症精准治疗,直至痊愈。中西方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原理以及用药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体系上的差异。
二、隐性行为冲突
(一)教育观念的冲突:影片中有这样一幕情景的发生:孙子在吃饭时不专注,朱老发现自己的儿子和儿媳竟然放任不管,他感到十分不理解,认为不能由着孩子放纵;在给孙子辅导讲解汉语时,儿子与儿媳认为跟着老师学就可以,但朱老却用自己的经验孙子唱起了娃娃调。在美国,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家长学会去尊重孩子的想法。而在中国则一直强调父母的主权地位,孩子必须听从长辈的意见,他们会用自身的经验告诉你好与坏分别是什么。电影中老朱看到孙子在看暴力漫画,心中满是愤懑,向玛莎建议不能让孩子接触暴力动画。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且会唤醒他们的暴力因子。然而玛莎听到儿子为自己讲述编的故事时,却是满心欢喜,鼓励儿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小细节能明显看出中西方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有着极大的不同。老朱内心期望孙子能懂规矩、有礼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玛莎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由独立、不被束缚。当老朱看见玛莎与孙子杰米因为喝牛奶和看电视而讨价还价时,自己便在一旁教育孩子,劝说玛莎,认为对待孩子不能像谈判一样给予条件,这样是对孩子的纵容,有碍于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朱老和晓生关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展开了一番专门的讨论,朱老说:“你们在美国对孩子十分客气,不把小孩当孩子。”晓生则回答说:“这里面有大学问,这叫民主。”这便是中西文化下教育方式的差异。
(二)家庭观念的冲突: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重视大家庭生活。祖孙三代居住在一个大房子里,子孙绕膝、其乐融融。而在影片中能治愈老朱的除了晓生,就是孙子杰米了。杰米一回来,老朱烦恼便能烟消云散,教孩子汉语、阅读,操心学习,操心饮食,老朱一开始舍不得离开也是因为中国人的子孙情节。儿孙绕膝,一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中国式大家庭,家和便能万事兴。在中国社会家庭中,更注重的是关系亲疏、人情冷暖,谈到最多的便是推己及人。可西方社会却不一样,费孝通曾经在《乡土中国》中提及:“西方的社会有点像在田里捆柴,几根束成一把。人和人之间只是归属于不同团体的差异,但没有次序、等级。”[1]西方的这种关系,由骨子里看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尊重个体与个体之间平等公正的权利。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公正平等的。他们彼此会相互尊重,留足给彼此的空间。
因此,美国社会更注重核心家庭的秩序建立。一所房子中由夫妻二人和孩子组成,是典型的新现代家庭。中国社会更重视团体关系,因此由一个个小家庭形成各自的团体,在团体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受到保护。这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得以团结共生的重要原因。再观西方社会,他们更加重视个人利益的发展,自小接受独立自由的思想教育,因此玛莎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十分强调个性的发展,自我理想的实现。即使是西方社会生活下的老人,也不愿与儿女生活在一起,会过着较为独立自主的生活。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冲突。于是,当玛莎提议搬到更大的房子,丈夫晓生果断拒绝时,我们就能显而易见地看出不同文化间的鸿沟,是无法轻易逾越的。
(三)对待老人态度的冲突: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崇尚的是“悠久的历史、亘古的传统”。因此,代表着历史与传统的老人则被赋予“德高望重”的形象。父亲是一家之主,权威的象征,孩子理应听之、孝之。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恭敬孝顺”、“人老子养”是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理。身为一名孝子,一定要承担父母的生活,照顾他们,否则是不孝的体现。从小我们就陷入“养老”的观念里,父母将我们养育长大,当他们年迈时,用心照顾他们就是我们的责任。而在美国文化中,老人则是衰退与过时的代表,无法象征美国年轻新鲜的血液。老人是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独立自主是他们的生活理念,儿女会定期去看父母,但绝对不会和老人一起生活在同一屋子里,这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二者必然会在思想领域有所冲撞,进而演变为矛盾的爆发。在影片中,玛莎一直为了二人买不起新房子而闷闷不乐,另一边晓生却在想点子为父亲在外租房子。这就是中西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西方文化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方文化重视孝道与亲情的维护。
三、自我和解:“推手”中的理想家庭
(一)儿子晓生:破解两代人困局的关键棋子。一切沟通都要从了解对方需求开始[2]。儿子晓生成为妻子与父亲之间唯一且有效的沟通之桥,也成为两代人矛盾关系的调和剂。最初儿子在面对妻子与老父亲之间的冲突时,选择适时退避,周旋其中。毕竟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中成长,自己的观念中早就植入了父亲长期输送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的思想。但当冲突越演越烈,无法调和时,原生家庭自小灌输的理念也会投射到现有事物上。晓生决定:一切为了父亲好,将他送到养老院。在这之后,儿子依然按照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为了父亲好”,想要将陈太太与老朱撮合在一起。可最终两位老人并不甘于受孩子们操控,致使老朱留下书信,离开家庭。<<论语>>曾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儿子在面对冲突时,解决的办法与父亲的教育观念同出一辙,都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去审视对方,审视问题,而这正是中国式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但庆幸,在影片的结尾,导演李安让父子俩找到了和解的方式。儿子晓生真正倾听了父亲内心的需求,给予对方真正想要的,为父亲租了一间屋子,时常携孩子去看望,营造了互不干涉的平衡氛围。而晓生自己也重视其妻子的需求,重建了西方文化下的三口之家的家庭秩序。
(二)老朱:在中庸之道中获得自救。影片中的老朱擅长打太极拳,看似只是一种爱好,却是一种中庸思想的象征。影片中多次把镜头聚焦在老朱练习推手时的情景,不缓不急,有退有进,时往时来,用此为老朱之后的结局埋下伏笔。离开家庭后的老朱,在一家餐馆打工,因动作慢与老板产生冲突。他仅凭自己的一套太极拳推手,便让在场的人没了办法。无奈之下,闹至警察局。也正是这一出,让老朱固执的思想有所转变.此时的老朱清醒地意识到,孩子已建立自己的家庭,而自己早已不是新家庭的核心。因此,影片的结尾用一首夹在书信中的诗“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来收束再合适不过。影片中的老朱用中庸之道将自己从传统家庭的矛盾中解救出来。他选择了与自己和解,向孩子们妥协,退出这个新家庭,独自在外面居住。而陈太太则也是正确看待了相互之间的差异,选择坦然接受,使整个家庭处于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氛围中。
(三)方式:侧面化解显和气。拳法分两类,一类是半推半让的太极拳,一类则是直击对手的直拳。而中国人的行事风格是迂回内敛的,创造一种含蓄的氛围。影片中的老朱在工作时遭到店长的强行辞退,做出的反应是拒不离开。若用中国传统的迂回战术,侧面化解,结果也许大不相同。与此相反,故事中的陈太太与老朱就为侧面化解之道作了极佳的诠释。电影的结尾,老朱仅是小心探询对方的意愿,并无直接进行邀约。这样隐约迂回的沟通方式,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是可行且令人舒适的。正如太极推手那样,找到一种平衡,李安并没有试图去解决中西文化冲突下的家庭矛盾,而是让每个人都去找到那种平衡。朱父搬出去独自居住,晓生买了更大的房子,玛莎开始试着理解,陈太还是欲说还休。并非让步,更像和解。通过你来我往的侧面化解,不仅不伤和气,还将矛盾处理完毕,这正是推手的寓意和中国人的推手文化。
三、结语
   《推手》是影片的名字,也是传统中庸文化的象征。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就是找寻一种你退我进,你来我往的平衡感,使中国大家庭的内部能和睦融洽,团结一心。故事中的老朱,一个典型的中国老先生,能挣脱传统式家庭的枷锁,向新事物学习,与现实和自我握手言和。浅观是一种妥协,诚然,它与对抗一样,是面临矛盾冲突,坦然解决的一种办法。因为,妥协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智慧[3]。


参考文献:
[1]萨提亚.家庭沟通[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8
[2]潘江祥.有一种智慧叫妥协[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7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中华书局,2013.4

 

期刊巡展

合作流程 | 定制论文 | 论文发表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隐私保护
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联系电话:029-84193340, E-mail:baixinglunwen@163.com
Copyright © 2005 - 2022 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职称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价格,职称论文发表价格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1549号-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