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百姓论文网官方网站(其他网站均属假冒)。工作时间9:00-17:00,周末休息,QQ:1647439496。电话联系:15389037508(同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列表 > 全媒体记者隐性采访的镜头规避与人文关怀

全媒体记者隐性采访的镜头规避与人文关怀

全媒体记者隐性采访的镜头规避与人文关怀

       王 哲


内容摘要:隐性采访作为新时期所有媒体记者追求“独家报道”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记者采用,被公众视为“秘密武器”。此外,它更受公众欢迎,因为它可以捕捉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尽管有许多成功的报道称,所有媒体记者都借助隐形采访手段进行舆论社会监督,但由此引发的新闻纠纷和诉讼也在不断上升。归根结底,问题在于所有媒体记者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界限不清。一些全媒体记者在使用隐形采访时,应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普遍道德,明确哪些应该被拍摄,哪些不应该被拍摄,尽量避开法律禁止的领域,以发挥隐形采访的独特魅力。因此,厘清全媒体时代隐形采访的法律界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觉避开镜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于规范全媒体新闻采访行为,保护被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全媒体  隐性采访  镜头规避 人文关怀 隐私权 肖像权

在新时代,隐性采访被视为一种“秘密武器”,因为它能捕捉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所以更受公众欢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客观、中肯地暴露了腐败和不良现象。同时,在一些表扬报道的过程中,可以挖掘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极其生动的事实。根据社会责任理论,大众传媒在承认新闻自由的同时,应注意曝光与关怀的平衡,避免侵犯被采访者的隐私、肖像、名誉等人格权,尤其是在拍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使用照相机。在实际工作中,我不知道如何避开镜头,所以我每天都能看到:市场监管部门为了整顿那些红薯的市场秩序,水果摊贩在街上四处奔波;交警部门已经曝光了肇事者,甚至公开了他们的个人肖像,以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一个真正合格的全媒体记者应该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与受众心灵的和谐。
一、全媒体记者隐性采访的镜头规避的原则
(一)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
隐性访谈应遵循社会责任隐性访谈的背景线:如果是为了公共利益,隐性访谈尽管在伦理评价方面存在先天缺陷,但并不妨碍我们容忍其存在,以保护更大的公共利益,即公共伦理体系。当人们面临道德判断的某种困境时,决策的标准往往是“利润权高于邪恶权”。
(二)遵守法律的原则
隐性采访以遵守相关法律为前提,马克思说,“主张的手段是不正当的,正如目的是不正当的。”在隐性采访中,如果记者坚持用非法的东西攻击非法或不诚实的东西,那么试图让别人犯下非法的东西是非常有害的。传播者有权控制社会上的各种不正常行为,在社会一般法律和道德规范之外,无权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隐性访谈的使用应考虑到社会影响和社会容忍程度,并尽可能避免法律禁止的领域。
(三)客观原则
保持新闻专业性和降低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首要目标,如果新闻工作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该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在微隐性采访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必须更加忠实于新闻职业精神,用事实记录事实。例如,在2000年高考前夕,一名湖南经济电视台记者在嘉禾考场进行了一次隐性采访,并在接到嘉禾地区一个可能存在高考欺诈的匿名电话后披露了欺诈行为。
(四)减少精神损害的原则
在隐性采访中,记者不得因其销售点和手法侵犯公民、法人和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名誉权和合法权益。此外,隐性访谈必须出于公益目的进行,访谈和报告中不得提供人文关怀。例如,在姚本纳的案件中,记者无视人权,侵犯了姚本纳的基本权利,给姚本纳的家庭造成了二次伤害。
(五)良好动机原则
适度和善意,以及根据道德规范进行隐性采访的必要性,必须出于善意,报告的内容必须适度。因此,隐性采访必须摆脱随机狩猎心理。隐式访谈的激励原则包括存在明确证据表明正在调查的内容严重违反了公共利益、缺乏另一种收集材料的方式、难以了解真实情况以揭示我们的身份等。)同时,只有在不能公开进行的情况下,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特定情况下,隐性采访才能“出于必要”进行。
(六)坚持字体权威原则
公开访问和神秘访问相互结合。在实践中,如果被迫使用隐性采访形式,还应采用显性访问和秘密访问相结合的方法,调整当局之间对权威信息的使用,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将双方结合起来,更好地确保新闻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全媒体记者隐性采访中人文关怀的具体做法
(一)充分利用移情来感知受访者的情绪
作为一名新手记者,突发事件往往不那么令人愉快,有很多人与死者家属联系。面对采访对象,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极度情绪化流泪的人,同情对方的情绪是非常“有用”的。人不是植物,可以无情。这种同理心也必须被对方接受。只有当对方觉得你很善良和“无害”时,他们才会真正放松警惕。如果要移动读卡器,必须先移动自己。
有很多采访,也让我热泪盈眶。例如,在我去年采访的普吉岛沉没事件中,郑先生的五口之家前来探望,但只有他幸存下来。郑先生一边说话一边流泪。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狠心的人都会红着眼睛;作者还联系了MH370家庭小组,看着一个坚强的、总是代表家庭大喊“作者有证据”的人,但突然在人群中大哭起来,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记者很难不“投入到戏中”。经常有同事批评带着采访对象哭泣的行为,或者写一本情绪化的采访笔记本,这太伤感和幼稚了。事实上,记者对人们的同情与他客观中立的立场并不矛盾。眼泪和同情应该是记者的“武器”。它们既不功利也不廉价,而是记者职业热情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二)区分同情和虐待,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同情不是虐待。记者也应该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在互联网时代,“上帝逆转”来得太快,一不小心“打在脸上”。以最近被国家媒体贴上“正能量”标签的“最美丽的结婚照”为例,一名年轻女孩在拍摄结婚照时从池塘中获救。许多媒体都加入了这股潮流。事后,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照片这么干净,只有新娘和新郎在营救?为什么摄影师在14年前发布了一张相同的照片?看来,在舆论的狂潮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冷静思考,加强职业素养。这需要交叉验证和常识检查。除了真与假之间的分水岭,新闻事件往往没有单一的维度,就像多棱镜一样,反映现实的不同方面。你从中看到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看法。
例如,一名记者可以用同情的笔触写一篇故事,让读者哭泣。在我看来,这两个年轻人非常相似。他们都来自欠发达地区,背后是像他们一样生活在城市贫民区的庞大农民工群体。它们是狭窄的崛起渠道,是互联网繁荣幻觉带来的不切实际的梦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当下的现实。记者们的追求是,除了用柔和的笔触外,还要揭示“硬核”的社会意义。
(三)帮助采访,做“额外工作”
在许多情况下,大多数记者都有良好的意图和良好的意图,并希望与他们的采访对象建立长期的关系。但由于受访者的谨慎,这通常是不现实的。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地理距离或现实差距,采访只能是一次性交易,但作家们往往希望尽最大努力在这短暂的交流中留下更深、更宝贵的人文关怀。回到“人血馒头”这个话题上来。当我与我的年轻同龄人或外行交谈时,我经常被问到两个问题:你为什么在这个行业?第二个问题是记者是否无法承受他们必须面对的负面能量。记者也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职业身份的护甲,他可能会害怕、害怕、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并被突然的脆弱击倒。”同样脆弱的新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描绘了一个不朽的生命。作家之所以记录,是因为他们怜悯、叹息、哀叹,并相信这种情感是普遍的同理心;或者得到某种鼓励和警告,这样那些跟随的人可以毫无遗憾地向前迈进。作家们打捞沉没的记忆,不是为了重新发现伤痕,而是为了相信,无论生命多么渺小,也值得书写。
总结:在新的时代,人文关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文精神失去了一些东西,那就是更加贴近、贴近人的心理问题,在这方面关怀和满足自己的需要,使新闻传播企业的人文关怀与企业性质相一致,充满了新闻记者的工作和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确立人的主体性,承认人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关注日常生活,尊重和维护,肯定人性的价值和主体性。没有这方面,再多的关注也无法形成关怀。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应该对受众表现出人文关怀,这也是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吴飞主编:《传媒批判力》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赵中颉主编:《法制新闻与新闻法制》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洪伟主编:《大从传媒与人格权保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默主编:《新闻釆访写作》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

期刊巡展

合作流程 | 定制论文 | 论文发表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隐私保护
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联系电话:029-84193340, E-mail:baixinglunwen@163.com
Copyright © 2005 - 2022 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职称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价格,职称论文发表价格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1549号-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