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
浅析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
崔 莉 通渭县博物馆
作者:崔莉,通渭县博物馆,文博馆员。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博物馆便是人们获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AR/VR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的成熟,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展馆等在线形式满足对更高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本文探讨县级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对如何对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加以分析。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文物
博物馆的建设是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名片,更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人们不再对各级各类博物馆敬而远之。可以说,博物馆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成为人们了解历史、认知历史和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县级博物馆的针对性更强,它是县域主要的文化服务机构,满足当地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由于县级博物馆在文物存放的基建设施和文物保护的技术应用等方面力量较为单薄,故而加强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势在必行。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即利用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现代互联技术、数字影像技术等,对各类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建模、信息存储以及数字展示的过程。对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有利于改善文物保护现状,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效能,同时,数字化管理的交互功能、趣味性能增强用户粘性,进而促进县级博物馆充分发挥县域文化空间的文化传播效能。
一、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
(一)对县级博物馆陈列展示文物加强保护的必然要求
中华瑰宝,璨若星河,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见证。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能够“跃然”网络,使它们被普通大众所见、所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物保护与历史传承的必然选择。县级博物馆相较于市级及以上博物馆而言,“馆藏文物数量参差不齐,陈列经费有限,展馆小、展品单一”[1],文物保护设施和措施也相对较弱,这就更加凸显出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珍贵性和亟需被保护的迫切性。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博物馆也加强了对公众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进入博物馆与馆藏文物进行近距离接触,这给文物保护增加了压力。当今时代是数字互联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数字显像技术、信息传播与存储技术等都已发展成熟并得以广泛应用。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展呈,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方式。例如,故宫博物院开展的“在线游故宫”,大家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对故宫进行虚拟参观和游览,还可以在线观看和认识馆藏文物。县级博物馆要加强文物保护,也必须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例如,可以通过AR/VR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展呈,一方面使文物鲜活起来,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游客触及文物本身。
(二)对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历史信息存储的必然选择
“采取合理的措施让文物在不受到进一步侵蚀的前提下,能够最大化地对其进行修复与还原”[2],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文物的历史信息与文物本身的存在是统一的,一旦文物因不可逆因素遭遇损坏,对应的文物信息也将不复存在,其损失将不可估量。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特别是对文物背负的历史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构建文物历史信息数据库,建立永久保存的文物数字信息档案,可以实现对文物历史信息的永久存储。对于县级博物馆而言,其文物保护条件相对较差,这也意味着对文物进行数字信息采集和存储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县级博物馆应积极开展对馆藏文物的数字信息采集和存储工作。此外,对文物历史信息的采集和存储更重要的指向是对文物进行修复和还原。例如,可以利用数字三维技术,对残损文物进行数字建模,从而实现对文物的精确重构和画面的高精度还原。无论是县级博物馆还是县级以上各类博物馆,普遍存在有损伤、残缺等文物,对这类文物可以用数字化保护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和还原,使其完整、完美地再次呈现给世人。因此,对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是对馆藏文物历史信息进行存储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资源共享的有力保障
博物馆承担着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纵深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获得渠道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因此,数字博物馆建设势在必行。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础便是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在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采集文物信息,构建三维图像,建设虚拟展馆。各级各类博物馆构建数字博物馆,又将成为构建全国文物资源大型数据库的基础和关键。截至目前,我国“76.7 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 亿件/套国有馆藏可移动文物完成普查登录,1 万余处文物保护单位、346 万件(组)国有馆藏可移动文物名录信息向社会公开”[3]。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源实现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我国各个地区历史文化风貌,对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将能够极大地丰富我国文物资源总库。此外,文物资源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对文物的展览、专业研究有助于文物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和管理,有利于文物资源在展览、科研中的共享,这一方面有利于对文物本身的保护,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展览成本。
二、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内容
(一)做好文物数字化分类,彰显县域文化特色
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让人民群众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和渠道对文物进行参观,但是如果只是将所有的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展呈,没有进行分门别类,也没有考虑博物馆馆藏文物本身的发展情况和博物馆本身的特点、现实,这将造成参观者盲目游览,无从下“眼”,最终也不能起到文物展示的作用。特别是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代表的是本县域的历史文化,更具针对性,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做到对本县历史文化特色的彰显。因此,对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前提是结合实际,使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符合县域历史文化及博物馆自身特点。以通渭县为例,其文化符号是书画资源,博物馆也馆藏了大量的书画瑰宝,这将成为通渭县博物馆在构建数字展馆和文物资源数据库的特色。另外,在红军长征时期留下来的红色文物也成为通渭县博物馆另一个重要的符号。
(二)做好文物基础信息采集,提取完整文物元数据
对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管理,第一步便是完成对文物基础信息的采集。文物的基础信息在采集之前必须做好分类、建立标准,提取与文物对应的元数据。以通渭县博物馆为例,馆藏文物2026件,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87件,开放展示的文物系列分为“文明之旅”“翰墨丹青”两个单元,“文明之旅”主要展呈和介绍通渭历史发展过程和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生活画卷,“翰墨丹青”展出明、清、近现代珍贵的书画作品,是对通渭被称为“书画艺术之乡”的实物诠释。在对通渭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时,便可以以这两个单元为总的分类,然后再进行类别细分。例如,书画文物属于“翰墨丹青”大类,但它又可以按时代、书法、绘画等类别进行细分,还可以按作者、风格、字体等更加细致的类别对该文物打上标签。这一过程便是提取文物元数据的过程,元数据越详细,越有利于数据库的构建。除了文物元数据的采集,对文物进行三维图像的构建也属于基础信息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文物三维图像库是后期构建数字展馆和在线文物展呈平台的基础环节。
(三)建设文物数字展呈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展示新格局
在做好文物基础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构建馆藏文物数据库,作为文物展呈的基础模块。该项工作完成后,就要考虑建设文物数字化展呈平台建设工作,使存储于文物数据库中的文物能够得以完美地呈现。“对于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数字化建设,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等手段,展示出博物馆所藏文物的特色所在,让人们更加全面地感受文物的魅力。”[4]传统的文物数字化展呈平台是主页网站,网站形式展呈的文物主要以图片等静态的二维模式呈现,相对静止,不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目前,应用AR/VR技术建设数字展馆是文物数字化管理和展呈的主要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手机、PC等各类终端设备在线进入虚拟构建的线上博物馆,博物馆中的文物得以精彩、完美地呈现。同时,文物配以精美动画、音频、视频等,极具鲜活性,提高了人们观看、研究的兴趣,也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人们对数字博物馆更加热衷,云端教育、线上展馆等活动丰富多彩,人们不出家门便可一览各地瑰宝。这也充分说明数字文博的巨大需求和人们对数字展呈平台的充分接纳。县级博物馆要抢抓机遇,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构建可与全国数字展馆对接、互通的数字化展呈平台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文物展呈格局。
三、结语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名片,数字互联时代又赋予其更多的社会效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是开展公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管理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不仅能够起到保护、修复和还原文物的作用,还能够实现文物信息的互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更高精神领域的追求。县级博物馆要抓住数字互联时代的机遇和红利,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建设文物数据库,构建文物数字化展呈平台,使县域历史文化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展示和宣传,也使县级博物馆向更高领域迈出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亚亚.县级博物馆、文物如何“活”起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3):120-121.
[2]李坤肆.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136-137.
[3]刘玉珠.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数字互联新格局[N].中国文物报,2020-09-22(001).
[4]赵治瑞.浅析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