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20世纪80年代港台电视剧开始进入内地电视台,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感觉,从它的故事情节到制作手法等方面都给了观众不一样“震撼”,而其中的一些细节同样值得我们品味,比如,我们“惊讶”地发现目前港台电视剧的片头或片尾普遍会有“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字样。就是这样简单的、在我们目前看来司空见惯的一句话,其实是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它和我们目前所讲的电视节目娱乐化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之所以“惊讶”于这样一种说法,更多的是因为其“纯属虚拟”这一坦诚的表达方法,由于之前的电视剧老是想方设法让观众置信剧情的真实性。所以,当我们看到在电视剧中居然堂堂皇皇地供认虚拟时,就难免“诧异”于此了。别的就是其“若有相同,纯属巧合”这种俏皮又略显无法的表达方法也给人耳目一新的觉得,当我们在为谁在剽窃谁、谁在模拟谁做无休止的争论时,这句话又恰好谐和了这种争论。有人说,在港台剧中之所以会呈现“本故事纯属虚拟,若有相同,纯属巧合”如许的表达,是其推脱责任的一种显示,是为了免除被有一样情节的电视剧疑有剽窃之嫌。这虽然是其寄义之一,但我们的剖析却不克不及止步于此。由于这种表达除了有上述意图之外,其深层寄义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传媒文明的气氛,甚至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涯立场。
电视包装和其他包装文明一样,外表看它是为了遮盖某些器械,其实却让另一些器械愈加表露。穿衣装扮是最简略的人类对本身的包装,本意是为了遮盖赤裸的身体,而成功的穿衣装扮却恰好是对身体线条的表露和美化。就像赵丽蓉教师在小品《如斯包装》中所说的“那你究竟是包啊照样露啊”,其实包装的魅力正在这包与露之间,也就是在于你遮盖了一些器械而表露了另一些器械。电视包装也是如斯,电视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进行着一种包装,从片头、片尾的制造到主题曲的创作,从演员的选择到特技的运用,从剪辑组成到作品宣传等无不在进行着电视的包装。这些包装都是在把影响电视剧结果的器械遮盖,而把有助于电视结果的要素充沛表露出来。而电视结果最终无疑取决于观众的立场,所以电视包装是对观众立场做了充沛参考后的行为,从电视包装中我们其实可以较充沛地洞察到观众的立场和心境。所以在电视剧中呈现“本故事纯属虚拟,若有相同,纯属巧合”如许的说法,相同是对电视剧的包装,是传媒文明气氛的一种反映,也是观众生涯立场和心境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气氛、立场、心境在当下我们似乎可以用“文娱”这个词来归纳综合。
“文娱”一词,近年来正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寄义也越来越丰厚。从各家对“文娱”一词的诠释来看,笔者以为除了传统意义上作为名词、描述词、动词的内在以外,“文娱”一词自身代表的就是一种立场、一种境界。真正的文娱立场是漠然心态中一份对严厉的据守,真正的文娱境界是一种历经喧哗后的沉着与淡定。例如上一年曾愈演愈烈的“郭德纲事情”,原本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娱新闻,该事情是郭德纲门生与北京电视台一记者之间发作的一同胶葛,也许一开端就像我们通俗老庶民之间的磕磕绊绊一样,当我们以真正文娱的立场看待它时能够会小事化了,可偏偏我们以“严厉”的立场看待“文娱”的事情,于是小事就化为了明星与知名电视台的矛盾,于是又掀起了一轮关于明星品德、文明雅俗的批判。而假如当我们都真正调查了文娱的真正立场之后,也许工作会有所转变,文娱的立场并不是要人人热情磅礴地投入到对某一方的口诛笔伐或奚落咒骂之中,然后这一切又杯水车薪地灰飞烟灭;而是通知本人这是一种再正常但是的文娱景象,也许当事两边各有原因也各有目标,我们只需以广大容纳的心态静观事态的开展,心中对峙本人的品德判别就足矣。
让我们再回到港台剧的“本故事纯属虚拟,若有相同,纯属巧合”,就会发现这种电视包装恰是电视节目文娱化的一种苗头。港台电视节目标文娱化倾向比内地呈现得要早,其水平也更强一些。因为政治、经济、文明等一系列缘由,电视在上世纪80年月之前在内地人的眼中照样一种较为进步前辈的、有着某种“神圣性”的技能和设备,加上传统的文艺理论思维诸如“艺术是关于生涯的模拟”、“艺术真实性”等的影响,在受众的潜认识中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剧应该尽量追求一种生涯的真实。这时,受众是以“严厉”的目光来审阅电视节目标,所以这一期间内地简直没有综艺类的电视节目,直到后来《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的呈现,才使内地的综艺节目初见眉目。虽然如斯,以目前的目光审阅这两档文娱节目,它们仍然是“严厉”的。而我国的喷鼻港和台湾地域则遭到国外综艺节目及其文明的影响较早,在上世纪60年月就曾经呈现了综艺类节目。所以电视的“神圣性”在港台地域要淡化得多,其“神圣性”在必然水平上被电视的文娱化所解构。转
在如许的文娱化气氛中,人们关于“艺术真实”的看法也发作了转变,人人看法到电视就是电视,它和生涯是有区其余,与其想方设法让人人置信本就不完全真实的情节,不如待人以诚地通知人人这就是虚拟,而有时虚拟对人们思维的影响并不次于真实。后来在一些影视剧的片尾播出拍摄花絮其实和通知我们“纯属虚拟”的结果是相当的,人们经过拍摄花絮晓得影视剧是如许被制造出来的,可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剧情的信赖度,反之对影视剧有了新的看法,并引领受众探究其更深层的意义。这就是一种文娱的立场、一种文娱的境界。所以,“纯属虚拟”的表达方法反映出的是人的一种立场和心境,它是坦诚的、沉着的。
“若有相同,纯属巧合”反映的也是相似的一种立场和心境。在文娱化的传媒情况中,这句话的意在言外是:目前我供应给你的内容能够会对你有所启示、有所协助,然则请留意个中有虚拟的成分,甚至能够完全都是虚拟的,你要本人有所辨识、有所辨别,要有本人心里深处所对峙的器械,假如恰巧和你见过的其他内容或许和你创作的其他内容有一样的当地,那么真实是由于虚拟的器械太多了、太巧合了,你也不要追查我的责任,要坚持平缓的心态,由于我曾经提早通知过你了,只是文娱罢了。从这一段弦外之音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娱化其实是随同着必然的负面效应呈现的,这就是良多人提到的责任感的缺掉。正因如斯,真正的文娱立场关于受众来说就更显得主要了。这就是让受众充沛看法到传媒情况中的负面要素,做到心中有所对峙,能在外表的喧哗之中坚持心里的漠然与沉着,也就是真正的文娱的立场和文娱的境界。
从以上剖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故事纯属虚拟,若有相同,纯属巧合”如许一句人人习认为常的语句,看似一种简略的关于电视节目标包装,其实照样有其深条理的文明寄义的。而在当下,文娱化的传媒气氛也正逐渐构成,各类电视包装伎俩也更为兴旺,各类各样的对电视节目标包装进入受众的视野,让受众目眩纷乱。但是细心剖析后会发现,它们的形式仍然是“纯属虚拟”形式,只但是方法能够更为荫蔽算了。
例如所谓的京城知名中医张悟本由于在湖南卫视《百科全说》栏目宣布本人“独到”的摄生见地,一开端名利双收,继而声名狼藉。人们对此事情众口纷纭,我们暂且不再对事情自身做过多评价,而《百科全说》节目标一些包装细节却是值得我们留意。笔者细心察看后发现,节目播出时在其一侧有“本节目观念只代表嘉宾的小我观念”的字样,而在事情发作后,湖南卫视也宣称《百科全说》是一档文娱类的节目,观念是仅供大众文娱的。也就是说,《百科全说》的观念纯属嘉宾的小我观念,假如观众遵从其观念呈现任何结果,纯属不测,结果自傲。这就和本文提到的“本故事纯属虚拟,若有相同,纯属巧合”有了异曲同工之意了。而把责任推脱给“文娱类”节目,也正钻了文娱自身的空子。也就是说,电视包装形成了电视节目标文娱化,它遮盖了电视节目标某种身份界线,而彰显了其文娱性。所以,受众假如是以真正的文娱立场和心境来收看《百科全说》,能够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事情的发作。
上述包装就如股市剖析类节目中再三呈现的“投资有风险,入市须慎重”、一些报刊告白版下方会以不显眼的小字标注“上述告白内容只代表厂家观念,投资购置前需慎重”等相似的表达方法是一致的。这里就呈现了一个悖论,原本受众是要从媒体中追求真实有用的资讯的,而目前在受众眼中的威望也并不克不及包管资讯的真实有用,甚至它们的弦外之音是:我们的资讯并不成信。所以,一时之间受众就呈现了莫衷一是的情况。其实,受众应该清楚这就是一种文娱化的传媒情况中的景象,以文娱的立场看待这些资讯,能够是当前较为有用的路子之一。就像周立波常常在《壹周立波秀》中所说的“以上一切观念,仅代表‘周立波饰演的周立波’的观念,与周立波自己无关”。当然,如许做并不克不及袒护文娱化那与生俱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是其责任感的缺掉。
假如说综艺类电视节目正走向文娱化是很正常的,那么难以想象的是其他在传统看来本应非常严厉的电视节目也正逐步走向文娱化,比方告白类节目、新闻类节目等。
告白类节目标一个典型就是电视购物节目。掌管人声嘶力竭地喊叫着其所发卖的商品是若何廉价、结果是若何好,十克拉真钻只卖几十元钱、某种减肥产物一个月可减去几十斤、某种美白产物就地就能让原本布满芳华痘且黑黄干燥的面部变得白嫩润滑……并且往往随同着模特甚至明星充溢热情的扮演。如许的引诱足以使对媒体的威望性毫无质疑的受众怦然心动,而心动的结果也免不了受骗上当。
新闻类节目相同如斯,从播新闻到说新闻,甚至开端“虚拟”新闻,比方“华南虎”、“纸馅包子”、“后母虐童”等,我们真的不由要担忧是不是今后的新闻类节目中也会呈现“本新闻纯属虚拟,若有相同,纯属巧合”的字样。
面临文娱化的传媒情况,电视包装遮盖与淡化的是受众对内容真实性的存眷,而彰显的则是外在方式上的文娱性,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中,也许坦诚地供认“纯属虚拟”,让受众以文娱的心态晓得“若有相同,纯属巧合”,有所对峙、有所辨识,才是更为有用的一种立场。(本文为河北科技大黉舍立科研基金赞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美]:《文娱至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2004年版。
2.玛丽·道格拉斯、贝伦·伊舍伍德:《物品的用处》,拜见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明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2003年版。
3.让·波德里亚[法]:《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书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