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百姓论文网官方网站(其他网站均属假冒)。工作时间9:00-17:00,周末休息,QQ:1647439496。电话联系:15389037508(同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列表 > 浅谈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角度思考收入差距

浅谈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角度思考收入差距

 改本文以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为主线,分析了各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结合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定量描述收入分配扩大的变化,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税收是否影响居民收入的增长,分析居民收入扩大的原因。从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我们发现中国收入差距扩大与收入分配的制度的变迁有一定的关系,描述性统计量也表示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也有扩大的趋势,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与财政收入不存在协整关系,财政收入对居民的收入分配没有明显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也开始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这个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2):由突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变革。
  这一阶段最初是以切实有效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为特征。首先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一方面对工资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国家对工资的管理由行政管制转为以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工资制改革,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为了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一政策是我国分配制度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它使我国公民除了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外,其他一些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也得到了允许和保护。
  第二阶段(1993年至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由于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认了这项制度,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新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分配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直到2010年,收入分配改革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社会发展到目前这一步,已经不仅仅是做大蛋糕的问题,前三十年我们追求的是增加经济总量的发展,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么分蛋糕,怎么走向共同发展,让公平和效率兼顾。我们既要幸福,也要尊严。纵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从最初的打破平均主义,到后来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及九十年代的按劳分配和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直到今天面对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党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蛋糕不仅要做的大,还要分的好,这与当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
  二、收入分配的定量描述
  第一个定量指标是历年国家财政占GDP的比例,用这个指标来衡量每年GDP由多少用于财政。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79年至1993,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基本保持在0.1—0.15之间,比较平稳;随后1993年至今,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突破了0.2 。
  第二个定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用于衡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是否与GDP的增长同步。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从1979年至19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几乎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保持同步,而后1993年至今,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显然要大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
  第三个定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分配比例,用于衡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分配比例。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从1979年至1993,城镇居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没有较大差距,二者之间几乎重合;但是在1993年之后,二者之间的状况就有所变化,从最初几乎相等的几点,在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刚刚达到500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二者之间的分配严重不平衡。

从上面的三个定量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GDP连续增长,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果。但是我们又感觉到,虽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GDP增长,加上物价水平的增长特别是房价随GDP的增长,老百姓实际感受的生活并没有改善多少。直到2010年,收入分配改革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所以现在应该把重点逐步转移到收入分配问题上。
  三、实证检验
  结合城镇居民总消费量和农村居民总消费量与国家财政收入做协整检验,分析国家财政收入是否显著影响居民消费量。
  1.数据的选取
  选取1978-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和最终消费(以当年价格计算,数据来源中经统计网),在进行分析时,对数据都取对数,由于自然对数变换并不改变变量的特征,且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现象,故对所有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和表示取过对数的城镇居民最终消费总量、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总量和国家财政收入总量,从它们的时序图的变化趋势看,对数城镇居民最终消费总量、对数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总量和对数国家财政收入总量有递增的趋势,三个时间序列均呈现不平稳的特征,但变化趋势趋同,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单位根检验
  运用SAS中的ARIMA过程对三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对数原序列存在单位根,然后再对一阶差分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还是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然后对序列进行二阶差分,继续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序列平稳。三个序列在进行二阶差分之后平稳,即二阶单整,,,,与和和存在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
  3.协整检验
  由于、和都是非平稳的I(2)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下面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和,和进行回归估计,得到残差,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回归方程:
  通过对两个方程的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我们发现,两个残差序列均存在单位根,即两个序列不稳定,、和均不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无论是城镇居民收入还是农村居民收入与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国家财政收入对居民收入影响不明显。
  四、结论
  从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我们发现中国收入差距扩大与收入分配的制度的变迁有一定的关系,描述性统计量也表示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也有扩大的趋势,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与财政收入不存在协整关系,财政收入对居民的收入分配没有明显的影响。

百姓论文网提供论文发表,发表文章,职称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价格,职称论文发表价格,毕业论文,发表论文,职称论文服务;咨询论文发表价格,发表文章价格,发表论文就上百姓论文网,转载本论文请保留出处。

电子投稿:baixinglunwen@163.com 注明所投期刊
电话:029-85236482    15389037508
咨询QQ1647439496 唐老师  396937212   朱老师
 网址:http://www.baixinglunwen.com/

期刊巡展

合作流程 | 定制论文 | 论文发表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隐私保护
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联系电话:029-84193340, E-mail:baixinglunwen@163.com
Copyright © 2005 - 2022 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百姓论文网-首页-唯一官方网站.职称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价格,职称论文发表价格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1549号-1
在线客服